本报记者郭冀川
7月28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在京召开,会议总结上半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会议强调,做好下半年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突出“强筋壮骨”、价值创造、安全保障、行业治理,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其中,会议围绕深化数字技术赋能应用,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进行了重点部署,包括:制定数据要素赋能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实施意见。完善基础软件、工业软件高质量发展政策。完善中国开源体系,建设国家级人工智能开源社区。抓好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百城试点。推动“人工智能+制造”行动走深走实,加强底座攻关和重点场景应用。分级分类深化工业互联网应用,培育一批工业智能体。
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对记者分析,尽管数字技术赋能成效斐然,但相关数据表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率大致在40%上下,数据确权、定价机制不完善进一步拉大了“数字鸿沟”,因此亟需政策进一步扶持,如提供补贴与税收优惠,引导链主企业搭建产品数据标准服务平台,实现供应链数据互联互通,提升产业链数字化水平,降低协同成本。
在一系列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措施中,推动“人工智能+制造”行动走深走实,加强底座攻关和重点场景应用引发业内高度关注。安光勇表示,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是推动产业升级、重塑全球竞争力的关键一步。我国制造业面临劳动力成本攀升、国际供应链风险加剧等挑战,需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重组生产要素、优化流程、提升效率,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的华丽转身。
在落实“人工智能+”行动进程中,多部委也加入其中。今年5月份,国家数据局综合司印发《数字中国建设2025年行动方案》,提出体制机制创新、地方品牌铸造、“人工智能+”等重大行动。明确表示,深度挖掘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积极开展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集建设。着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及智能制造装备。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教育与科学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区块链与数据要素专委会主任陈晓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依赖算力基建、数据治理、算法创新三大技术底座的突破,要重点攻克工业大模型、多模态感知、数字孪生等关键技术,以及通过建立国家级人工智能开源社区等举措,构建自主可控技术体系。
陈晓华认为,“人工智能+制造”行动已步入深水区,其本质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重组制造业生产要素、产品架构和供应链逻辑,这将引发多行业链式变革。如5G全连接工厂将为制造业带来全新的生产运营模式,定制化生产的门槛有望进一步降低,大幅提升制造业的生产柔性,无论是传统制造业企业,还是5G、云计算企业,都将从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