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宋亦桐)7月29日,来自银登中心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消息,近日,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以下简称“银登中心”)正式发布《不良贷款转让业务年度报告(2024年)》(以下简称《报告》)。2024年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试点工作持续深化,截至2024年末,共有337家机构在银登中心开立1004个业务账户,广泛覆盖第一批和第二批试点机构。参与者结构进一步优化,更多类型的市场机构在2024年开始深度参与个人不良贷款转让业务。
细化来看,2024年,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呈多种特点,《报告》指出,出让方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市场集中度显著下降。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市场投放量继续保持首位,但在总量中的占比显著下降,国有控股大型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业务规模放量增长,信托公司首单批量个人业务成功落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加速入场,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仍然是受让批量个人业务的主力军。
批量个人业务进一步向短账龄项目倾斜,个人消费类不良贷款占比持续增长,转让多为已核销资产,未诉讼资产数量持续上升。借款人授信额度呈现小而分散的特点,主要集中在30万以内,借款人年龄主要集中在40至45岁。借款人主要集中于华东、华南等地,华东地区已经连续4年占比最高,转让未偿本息合计在全年已成交批量个人业务中占比超过30%。
成交的批量个人业务在挂牌时绝大多数都选择多轮竞价方式,平均合格意向受让方数量近5家,转让价格较2023年略有上升,其中转让价格与逾期时间总体呈现较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个贷市场投资者更倾向于收购整体规模较大,但户均规模小的资产包,更青睐借款人平均年龄在30至50岁的资产,对资产逾期时间偏好差异较小。
单户对公不良贷款转让业务方面,《报告》内容显示,2024年,单户对公不良贷款转让业务市场供给稳中有升,参与主体日趋多元。试点以来,已有4家国有控股大型银行和8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连续四年通过单户转让试点方式转出对公不良贷款;城商行自纳入试点范围以来,已有5家银行连续两年通过单户对公试点方式转出对公不良贷款,信托公司首单对公单户不良贷款转让业务成功落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收购规模平分秋色,收购端迎来新力量,共有7家资产管理公司首次受让单户对公资产。底层资产中流动资金类型资产仍占比最高,资产结构和质量相对稳定,逾期时间进一步缩短,已核销资产较多,普遍具有担保措施。
本次《报告》新增了对公不良资产批量转让业务情况。2024年共有涵盖多种机构类型的12家机构通过银登中心成功开展批量对公业务,越来越多的机构正在探索通过银登中心更加公开、规范地批量转让对公不良资产。共有17家资产管理公司成功受让批量对公业务,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受让批量对公业务的主要力量。
《报告》指出,展望2025年,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压力仍存,不良资产转让业务有望持续纵深发展。市场发展持续推动行业取得新突破。2025年预计将有更多市场参与者加入,随着行业参与度进一步提升,相信在征信报送、档案移交、消保投诉处理等市场关切问题将积累更丰富经验,有望推动行业发展取得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