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操子怡)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在热闹中进入最后一天,据官方数据,本届大会线下参观人次预计达35万,全网流量超20亿,热度创下历史新高。

在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催化下,今年的WAIC从会前便开始热度攀升,不少人溢价买票入场,场馆外还能看到“黄牛”的身影,兜售入场券。走在场馆内外,不时还能看到写着“具身智能交流”的各类群聊二维码。
与去年大模型唱主角不同,今年人形机器人成了焦点,各主机厂商纷纷亮出自己的人形机器人产品。
事实上,在7月26日第一天开展时,机器人场馆并未出现太多的机器人实体表演,但在宇树科技的机器人擂台赛挤到水泄不通后,随后几天,各家机器人公司均把自己的机器人和机器狗放到过道进行表演,以至于安保人员不时引导企业让道。一位人形机器人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看别的厂商做了,于是纷纷效仿。”

不过,过道展示的人形机器人表演基本采用远程操作。有在场的人形机器人厂商解释,由于展馆内过于拥挤,担心机器人出事故影响安全,所以必须远程操控。
去年的展会上,人形机器人还多是悬挂在架子上展示;而今年,各厂商更强调场景落地,从工业场景的搬货分拣、商超场景的取货,到家庭场景的陪伴,都在努力证明自身的“实用性”。
千寻智能展台展示了今年刚出圈的折叠衣服场景。今年3月,该公司披露自研的VLA Spirit v1抢先版,视频中机器人能顺畅完成叠衣服全流程,实现连续长程复杂任务,这也是国内首次攻克柔性物体长程操作难题。
WAIC现场,千寻智能将这一场景搬到展台,引发众人围观。但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机器人只能折叠无袖T 恤,对于衬衫等更复杂的衣物还无法完成,仍需进一步训练;折叠一件衣服约需30秒,若过程中出现程序外的意外情况,耗时可能更长。

智元机器人公司展示了与上市公司德马科技合作的物流场景。今年6月,双方正式签约战略合作协议,将依托各自核心优势,共同探索具身智能机器人在物流场景的创新应用。记者在现场看到,智元人形机器人“精灵G1” 与德马飞梭智能分拣机器人“Flash Sorter”协同作业,替代人工完成包裹分拣。

作业时,G1需识别衣物的颜色、标签等视觉信息,通过包裹上的二维码实现分拣,确保包裹标签朝上进入下一环节。但工作人员坦言,目前人形机器人续航较短,设备续航约4小时,可通过换电池或即插即用的方式解决。
至于何时能替代人力,工作人员表示,大规模投入使用的时间取决于训练效果、应用场景及客户接受程度。“比如在海外,客户更关注设备能节省多少人力成本;但在国内,三大物流商本身的分拣速度就很快了。”
尽管人形机器人离落地仍有一定距离,但现场不乏寻找合作机会的身影。在智元机器人展台,两位来自德国汉莎集团的工作人员对一款人形机器人颇感兴趣,详细询问价格和操作细节。他们表示,此行主要是了解人形机器人的进展,未来或许会考虑将其部署在机场,比如用于贵宾厅迎接等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