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张漫游北京报道
7月25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5年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为30.67万亿元同比增加7.53%,但上半年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为2.12%,较2024年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2.65%有所减少。
为何资金涌入的同时收益却在退潮?业内人士认为,理财资金主要投向债券领域,债券收益率的下滑成为拖累整体收益的“重要推手”;且可投资资产收益率普遍下降与资本利得减少的双重压力,共同促成了此轮收益下行。
规模光环下的收益困局
《报告》指出,今年上半年,理财产品整体收益稳健,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89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4.18%。其中,银行机构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599亿元;理财公司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297亿元。上半年,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为2.12%。
不过,《中国经营报》记者对比发现,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有所下降。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4年)》数据显示,2024年,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2.65%。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告诉记者,理财资金主要投向债券领域,债券收益率下降带来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这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2025 年上半年,10 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 2.1%,银行间同业存单收益率跌破 2%,信用债利差收窄至历史低位。这导致理财配置的债券资产利息收入减少,资本利得空间压缩。
“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下降是多种原因构成的。”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告诉记者,一是可投资资产的收益率下降,包括银行存款、债券在内的整个市场利率下降;二是资本利得变少,部分产品在今年还出现了阶段性亏损、出现阶段性回撤。“2025年二季度存款挂牌利率再度调降后,五大行5年期及以内定期存款利率已全面降至1.3%(含)以下,随着存量定期存款陆续到期续作,或持续有潜在存款‘脱媒’流向以银行理财为代表的资管产品。但与此同时,随着理财估值整改渐近尾声,‘真净值’运作模式下,理财收益波动性也将增大并可能影响负债稳定性,同时,随着资本市场活跃度提升,需要关注股市是否持续向好激励权益类投资增加,以及居民风险偏好边际变化等影响因素。”
从产品结构重塑到负债端耐力培育
面对收益压力与净值波动常态化的挑战,银行理财机构正积极调整航向,尝试在稳健与收益之间寻找新平衡点。
在王一峰看来,固收理财内部正经历显著的结构调整。他指出,随着现金管理类理财收益中枢下行,现管类产品与非现管产品规模呈现“跷跷板”,收益价差持续存在预期下,叠加打榜等引客手段进一步被规范,后续现金管理类理财规模或仍难以有效做大。与此同时,对于非现管类固收产品而言,随着广谱利率下行、权益市场景气度提升,理财有意愿通过发挥多资产多策略优势,增厚投资收益、提高含权类产品占比,纯固收、固收+产品规模占比或也存在“跷跷板”。
在债券收益率降至低位、估值整改尾声稳估值技术受限的背景下,“增强净值韧性”成为迫切诉求。王一峰认为,理财将不得不更加注重通过加强交易性机会把握、综合运用多资产多策略等方式来博取收益增强,但这也可能使得理财面对更大的净值波动风险。特别是在估值整改渐近尾声,稳估值“科技”使用受限背景下,对于低波稳健类产品基本盘,存款、特定私募债等品种仍需维持一定配置强度,同时保持高流动性资产配置比例,并做好组合久期控制。与此同时,也应积极拥抱资本市场景气度回升机遇,推动完善中低波、中波等产品谱系,逐步改变低波稳健类产品“一支独大”的现状。提高负债端对净值波动的耐受性,才是“真净值”时代真正的应对之策。
北京财富管理行业协会特约研究员杨海平告诉记者,银行理财公司要用好鼓励理财资金配置权益类资产的政策机遇以及资本市场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一系列政策的契机,加大权益类理财产品投放,或者在固收+框架下及在混合类理财产品项下,提升权益类资产配置;要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强化投研体系的升级,将更多的资产纳入理财资金资产配置视野;同时,理财公司应适度地拉长理财产品的期限,抢抓政策红利和市场机遇,改善理财产品收益率表现。
娄飞鹏亦指出,银行理财要积极响应包括《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在内的政策,通过实际行动将监管导向转化为市场实践,在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银行理财资金更注重长期稳健回报,资金具有规模大、期限长的特点,能够为市场提供稳定的流动性支持,体现长期价值投资理念。
转型的深层挑战在于投资者端。“理财投资者需要理性看待产品收益与风险,根据自身投资需求和投资能力合理选择银行理财产品,如在投资银行理财的同时适当配置基金等产品。”娄飞鹏提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