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通是城市的动脉,关乎群众幸福感与城市温度。近年来,重庆交通开投集团紧扣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深化改革提升为突破口,统筹好改革提升、投资建设、运营服务、经营发展等重点工作,以“改革力度”换来“民生温度”,在服务民生领域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答卷。

涂山站纳凉区,市民正在纳凉。图源/重庆交通开投集团轨道运营公司
“在这里,可以聊天、看书、看电视……夏天在这里休息玩耍,真的很便民!”近日,作为2025年新增纳凉点之一,涂山站纳凉区不仅配备有舒适的座椅、防暑药品等基础服务设施,还特别引入了高清电视,播放公益宣传片,前来纳凉的市民不禁纷纷点赞。而这些在炎炎夏日充满“凉意”的举动,只是重庆交通开投集团将群众“需求”转为“响应”的小小缩影。
7月28日下午,在涂山站纳凉区,有不少市民正在纳凉,这里配备了一台高清电视机,播放轨道交通小知识、安全知识宣传片、轨道交通特效动画等。陈婆婆今年52岁,正带着3岁的孙女在休息玩耍,她说道,夏天天气炎热,不知道哪里去纳凉,而自从涂山站开设了纳凉区,她便经常带孩子到这里玩耍休息。“真是想群众所想,办了一件便民的大事!”陈婆婆说,这里人虽多,但特别干净,大家也都非常遵守纳凉秩序,保持安静的环境。
重庆交通开投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包括4号线、18号线在内的纳凉区一共有146座。涂山站纳凉区作为今年新开放的纳凉区首次增设电视,还有部分车站纳凉区同步上线“图书角”“便民服务台”等。后续,重庆轨道交通还将继续在有条件的纳凉区增设电视等。
从“清凉补给”到“需求响应”,重庆轨道交通始终以“惠民有感”为导向,用多元服务让高温天里的公共空间更有凉意。自2024年10月起,重庆交通开投集团持续开展“进小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园区”宣传调研活动,要求公交、轨道、票卡各运营单位对调研收集的意见和建议、问卷调查情况进行分析,找准线路和车站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制定运营服务提升措施。
不久前,在某社交平台上有人发布了一条表扬信息:“为重庆公交的积极响应点赞!”原来,这位乘客此前曾通过留言平台提出建议:“公交车排队进站时,根本看不到后面来的是哪一路,能否在右后视镜背面喷涂醒目的数字编号?”
让这位乘客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建议很快被采纳并落地实施:重庆公交在毛线沟站运行的所有线路试点推出“耳牌”服务标识——在车辆右侧后视镜张贴“线路号”标识,便于乘客识别排队车辆。同时,运行车辆进行分站停靠,采取“首两车不二次停靠”措施,减少车辆二次进站现象,减少车辆停滞时间,提升了区域内公交周转效率。
这样一个小小的改动,却给不少乘客带来了便利,不仅让乘客识别车辆更轻松,缓解了站台拥挤的情况,也提升了公交运营的效率。重庆交通开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庆公交在持续优化市民乘车体验,还有不少积极倾听民声、优化服务的案例,让“乘客金点子”转化为“服务升级”,比如,在拥挤线路的早高峰增加班次,在公交覆盖不足的地方增设站点等举措。
今年以来,重庆交通开投集团扎实推进“四进”宣传调研活动,累计深入学校、社区、企业等1000余次,认真收集整改市民乘客出行需求信息和意见建议898条,上半年完成客运量14.5亿人次(日均801.2万人次),其中公交完成6.73亿人次,轨道全网完成7.77亿人次,轨道分担率达56.4%(同比提升3.2个百分点),轨道列车服务可靠度同比提升80.7%,将护航市民乘客安全出行的理念深植于心、外化于行,以实际行动让出行更美好。
改革成效的最终评判标准,是看能否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重庆交通开投集团作为重庆市公共交通建设的主力军,始终把服务民生作为核心使命,构建起覆盖全出行链的便民服务体系,切实提升市民出行获得感。未来,集团将持续以提供安全、便捷、绿色、优质、高效出行服务为主要目标,深耕公共交通主营业务,拓展出行服务业务,加快市场化转型和数字化转型,聚焦市民乘客在出行方面的诸多需求,以扎实举措践行服务民生的初心,不断提升重庆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让城市动脉更畅通、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