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7月28日),国家正式公布了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引发了广泛关注。
根据该方案,从2025年1月1日起,每个家庭无论生育一孩、二孩还是三孩,每年每孩均可领取3600元的育儿补贴,直至孩子年满3周岁。对2025年1月1日之前出生、不满3周岁的婴幼儿,按应补贴月数折算计发补贴。
消息一出,网友反响热烈。绝大多数人都觉得有补贴是好事,有总比没有强。然而,赞同声中夹杂着质疑,有人算账说,一年3600元连纸尿裤钱都不够;还有人调侃,这好比给想买劳斯莱斯的车主发50元优惠券。那么,这笔补贴到底多不多?我们需要从现实数据中寻找答案。
哪些人能领这笔钱?领多少?
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明确,自2025年1月1日起,所有新生儿家庭均可享受这项福利。无论孩子是第几胎,每年每孩固定领取3600元补贴,持续到孩子满3周岁为止。这意味着一个孩子从出生到3岁,累计可获10800元支持。
对于2025年1月1日前出生、但尚未满3周岁的婴幼儿,政策采用折算计发方式。应补贴月数根据孩子年龄折算:从2025年1月1日算起,到孩子3周岁生日止,按月数比例发放年度补贴。
例如,3600元对应全年12个月,月均补贴300元。假设一个孩子于2023年6月出生,可享受18个月补贴,2025年可领补贴3600元,累计可领5400元补贴。
再如,一个2024年12月出生的孩子,补贴月数36个月,可领金额约10800元。也可参考下表,查询自己可领取的补贴数额。
2022-2024年各月份出生婴幼儿申领育儿补贴金额对照表(单位:元)

这笔钱多不多?
要评估这3600元补贴的实际价值,需结合国民收入水平分析。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1314元,中位数34707元,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4.0%。这意味着,2024年,全国一半以上家庭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3.5万元。
具体到育儿家庭,每年3600元补贴占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的10.37%。以一对无孩夫妻为例,两人全年可支配收入总和若达7万元,即人均3.5万元,便超过了全国50%的家庭。但生育一个孩子后,家庭人口增至三人,若收入总额不变,无补贴时人均可支配收入降至70000÷3≈23333元。若领取补贴,总收入增至73600元,人均约24533元,提升的这1200元,在中低收入家庭中,能覆盖子女的奶粉、衣物等基本开销。
进一步看地区差异,全国31个省份中,仅8个(如北京、上海、江苏、浙江)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41314元。其余23个省份,19个省份人均可支配收入在3万至4万元之间,云南、贵州、甘肃3个省份不足3万元。因此,政策对经济发达地区或许权当薅羊毛,但对大多数地区无疑能起到积极减负作用,让家庭生活水平不会因孩子的出生而下降太多。
以四川省为例,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4325元,月均2860.4元。3600元补贴相当于当地人多发1.26个月工资。一位贵州网友也留言:“这笔补贴,对我来说不算一点点了。”
再者,近三年我国每年出生人口900多万人,每年约有2700多万婴幼儿能享受到补贴,预计每年支出达2700万×3600元=972亿元。这笔真金白银的巨资投入,怎么说也是让利于民的重大举措。
在育儿补贴新闻公布的同时,很多人还忽视了另一条新闻:国家将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虽未出台具体细则和开始的时间,但政策落地指日可待。育儿补贴覆盖0至3岁,免费学前教育聚焦于3至6岁。两项惠民政策一同实施的话,那么在子女上小学前的育儿压力就会小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