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已经涨到了3600点,但一大批基金倒在了黎明前。根据Wind截至7月16日的统计数据,今年以来有50只主动权益类基金进入清算程序,其中发起式基金有40只,成为清盘基金的“重灾区”。
根据相关政策规定,发起式基金需在成立时由基金管理人、高管或员工认购不低于1000万元,且持有期不少于3年,若3年后资产净值低于2亿元,则必须终止。
从几只代表性基金看,清盘的主要原因是巨幅亏损导致无人问津,规模迟迟无法达到2亿元的生死线。
1
基金清盘业绩亏损是主因
最具代表性的是成立于2022年4月的上银新能源产业精选基金,今年5月清盘时累计亏损53.43%,剩余财产净值只有2670万元。该基金在2023年下跌46.19%,是当年全年业绩倒数第一的基金,时任基金经理施敏佳在当年最后一个工作日离任。2024年,该基金开始由郑众接管,当时这位新任基金经理的公募基金管理经验仅有30多天。
上银新能源产业精选基金的清盘,折射出上银基金公司的市场知名度低的问题。上银基金公司是由上海银行全资控股的公募基金公司,2013年8月经中国证监会批准成立,注册资本3亿元人民币。该公司发行的基金以固收类为主,近年来开始发力权益类基金,但发行募集规模表现不佳。今年以来先后募集成立了上银先进制造、上银资源精选、上银中证半导体产业等基金,上银基金公司均自掏腰包认购了1000万元,但首发募集规模均未达到1亿元。
类似的现象还发生在申万菱信基金公司。今年2月开始,申万菱信双禧混合型发起式基金开始发布清盘风险提示。该产品在2022年2月首发时勉强达到了2亿元门槛,但基金成立后规模就跌破2亿元,并且一路缩水。这期间业绩表现乏善可陈,2024年盈利700多万元,勉强把单位净值拉回到1元以上,但最终没有熬过三年大限。这说明在整个存续期内,该基金缺乏投资者申购。
2022年,申万菱信曾一口气发行了10只发起式基金,但今年以来已经有两只基金清盘,剩余8只未清盘的发起式基金,目前规模也已经低于生死线,如果申万菱信不能加大自购力度或是找来帮忙资金,最终也无法避免清盘的结局。
2
发起式不能沦为营销噱头
发起式基金是基金管理人及高管作为基金发起人认购基金的一定数额方式发起设立的基金,这是一项基金行业的制度创新,旨在形成基金管理人和持有人之间的利益捆绑,并设立了3年的持有期限制,促使基金管理人和基金公司践行长期投资理念,有更大动力提升投资回报。
为了大力发展这种创新产品,中国证监会增设了发起式基金审核通道,简化了审核程序。但三年大考后的发起式基金,交出的成绩单不尽如人意。部分基金公司只是将发起式基金作为营销噱头,在投研能力建设、基金经理培养、团队梯队建设等更为关键的问题上,并没有真正为发起式基金做好准备,最后因为基金规模迟迟不能满足条件而黯然退场。对于投资者而言,发起式的产品设计是一个加分项,但更重要的是衡量基金公司整体实力、基金经理过往表现,抓住核心关键因素,才能真正选出一个基金管理人和持有人利益共享的优秀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