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舸(中国社会科学院应对人口老龄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7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标志着我国生育支持体系迈入系统化、制度化新阶段,将为破解“生育焦虑”提供重要支撑。自2021年起,我国已经有不少省、市、县(区)政府出台并实施生育补贴政策。在整体生育率较低的背景下,全国层面育儿补贴政策的推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微观层面来看,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生育养育的经济压力,特别是为正在做出生育决策的人民群体增强信心。生育养育成本是影响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央政府通过真金白银的支持,显示出国家提高生育率的现实需求和强烈期望。在地方试点中,育儿补贴政策受到了当地育龄群体的广泛支持。
从宏观层面上来看,全国性育儿补贴政策不仅提供经济支持,更传递出国家重视人口发展的明确信号,将对地方政府起到带动效应,推动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更高水平、更广泛人群的生育补贴政策上来。同时,生育补贴政策是构建人口均衡发展长效机制的起点,也能推动教育、住房、就业等配套政策的协同改革,逐步形成“生育友好型”社会环境。
各地在育儿补贴领域已积累了丰富经验,有聚焦二孩、三孩家庭的阶梯式补贴,有将补贴与教育、医疗挂钩的,还有地方探索发放育儿消费券、托育消费券等多种形式,但同时也显现出区域差异大、部分地方财政可持续性不足、政策协同性不强等问题,亟需国家层面进行统筹协调。此次推出的全国性育儿补贴政策存在三个特征,为政策落地奠定了基础。
其一,实行不分孩次的“一视同仁”普惠性补贴,将所有婴幼儿家庭纳入保障范围。这一原则是基于当前的生育现状,近年来,我国一孩生育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国家卫健委于2017年、2019年、2021年开展的三次相关调查显示,育龄妇女打算生育的子女数分别为1.76、1.73和1.64个,意味着一孩家庭将占育儿家庭的主体地位,不分孩次的生育补贴政策体现了公平性。
其二,建立中央财政基础保障机制,通过转移支付弥补地方财政差异。通过制定全国统一的基础补贴标准,欠发达地区在中央转移支付支持下,育儿补贴标准将与全国同步,确保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能够履行基本保障责任,让生育支持政策真正实现“全国一盘棋”。
其三,体现了“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保障原则,为政策的长期可持续性奠定了基础。当前国家层面的补贴力度,既明确国家对生育支持的责任担当,又显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政策力度。生育支持是一项长期工程,过高的标准可能引发财政风险,而此次新政策为地方政府预留了调整空间,经济发达地区可在中央标准上适当提标,欠发达地区则优先保障基础需求。
同时,在电子政务系统的加持下,此次育儿补贴从提交申请,到资格审核、资金发放等环节均有高效信息化支撑,最大程度简化流程,让育儿家庭轻松享受补贴实惠。
在中央政府确定的育儿补贴基础框架下,未来各地生育支持政策将呈现“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的发展态势,地方差异化探索具有广阔空间。
从补贴力度来看,经济发达地区可结合高收入、高消费特点,在中央标准上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增加补贴额度;欠发达地区可侧重“非现金补贴”,如托育费用减免、教育费用优惠、优先住房保障、提高医保报销比例等,用有限财政资金实现效益最大化。这种“中央保基本、地方显特色”的模式,既能保障政策公平,又能适应区域差异。
从补贴形式来看,系统性、全面化的养育支持体系必定是未来的政策方向。现金补贴虽直接高效,但还不能完全覆盖家庭的多样化需求,育儿补贴需与住房、教育、就业等政策形成合力。各地应探索“现金+服务+权益”的组合模式,全面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不仅要有普惠共享的儿童福利体系,还要有全面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以及家庭友好的职场环境和劳动权益保障体系,才能真正形成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相适应的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