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上海科技金融领域的又一项创新由上海国资完成——上海启源国资创新策源公益基金会将正式成立。这是全国第一家由地方国有企业联合发起设立、支持基础研究的公益基金会。
基金会由上海部分国企发起和募资,资金将通过无偿捐赠方式,支持前瞻性、颠覆性基础研究及其成果转化。
解题恰逢其时
科技强国的背后,依赖的是强大的基础研究。从0到1,基础研究是科创的起点,其进步会带来颠覆性技术革命。
当前我国面临的“卡脖子”问题,根源在于基础研究跟不上,而经费投入不足,是影响基础研究发展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上海基础研究投入高速增长、研究成果丰硕,但与国际相比存在一个问题,即投入资金来源单一。上海基础研究投入九成来自财政资金,尚未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反观发达国家,近一半基础研究投入来自企业与社会捐赠。
这也很好理解。基础研究周期长、风险高、短期收益不明显,企业天然倾向于聚焦应用研究,导致基础研究的“源头活水”不够充沛。
虽然上海企业此前成立了不少公益基金会,但投向多为精准脱贫、乡村振兴、助学养老等,对基础研究、科研服务和科创成果转化的关注投入不够。
在全球科技竞争进入深水区的背景下,如何加强基础研究,推进“卡脖子”技术攻关,成为我国的一道“必答题”。
十二届上海市委七次全会要求,要加强重点领域科技攻关,推动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如今,上海国资主动“向前一步”解题,在布局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和未来产业基金的前端,开始为基础研究引入更多资金活水,推动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国资基因明显
从构成来看,启源基金会的“国资基因”十分鲜明。
基金会由上海市国资委作为业务主管单位,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发起,聚集16家市属国资国企共同出资筹建。
这么做的目的,是通过汇聚国资力量,弥补企业直接投入基础研究的“动力缺口”,通过公益化运作,降低技术攻关的风险成本。
当然,对于这些上海国企而言,启源基金会不仅仅是简单的“慈善组织”,而是参与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工具。16家国企涵盖金融、投资、制造、交通、能源、消费等多个领域,这种“跨领域、多维度”的结构,可以更好地将产业需求与科研方向对接,推动基础研究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未来,基金会将成为国资系统内促进基础研究、支持前沿技术突破、推动成果转化的核心平台。一方面,把企业技术的“痛点清单”转化为基金会的“资助清单”;另一方面,将基金会支持的科研成果反哺企业,推动“公益投入”向“产业价值”转化,通过概念验证、产业转化、金融支持、园区孵化等多重渠道放大相关成果。
投向领域精准
据上海国资委介绍,基金会未来会重点关注四个领域:
一是“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上海三大先导产业的关键技术瓶颈,挖掘并捐赠资助优质项目。
二是“无人区”探索,支持量子科技、可控核聚变、脑科学、深海深地探测等前沿领域的“从0到1”突破,先试先行,抢占高地。
三是“转化链”衔接,通过资助成果转化与交流活动,打通“实验室”到“产业端”的最后一公里。
四是“青年人”重点支持,基金会将加大支持青年科学家开展高风险基础研究或概念验证,重点支持35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自主选题,用公益力量为科技人才“托底”。
基金会将与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携手,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以及未来产业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等方面,加强捐赠资助、资源赋能、信息交流、专家资源共建等合作。
同时,基金会还将与上海市国资委“揭榜挂帅”研究课题联动,对于成功申报“揭榜挂帅”研究课题的科研人员,择优予以定向支持,助力国企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填补产业链基础理论空白与技术原理缺位。
据悉,在“启源”品牌打响后,基金会将发动更多社会力量加入科技公益事业,撬动多元化资金支持科创,推动上海科技公益从“单点突破”向“生态共建”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