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7-30 13:23:20 股吧网页版
解码广东国资向“新”力:靠科技“支点”挑起产业“大梁”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南方财经记者伍素文实习生徐瑞婉广州报道

  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浪潮正奔涌向前,而广东国资国企正在推动科技和产业融合发展上“打头阵”。

  2024年,广东省属企业研发经费投入166.6亿元,较2020年增长151.86%,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46%,较2020年上升0.95个百分点。2024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2025年获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奖1项、优秀奖3项。

  “成绩单”背后,广东国资一系列“新打法”值得关注:积极培育创新型国企与创新平台、突出产学研深度合作、科技金融作用显著、发力并购重组培育增长“第二曲线”、聚焦生态构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 “科技+资本”驱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模式愈发明显。

  7月下旬,国务院国资委在京举办地方国资委负责人研讨班,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强调,国资国企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开启增长的“第二曲线”,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更好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

  站在“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谋篇的关键节点,站在经济爬坡过坎、动能转换的周期调整之中,广东国企展现出挑大梁、“稳定器”的作用,特别是在科技产业互促双强中凝聚起“向新力”,为广东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有力支撑。

  超级工程

  俯瞰广东东江流域,东江-深圳供水工程从东莞桥头镇引东江水至深圳水库,再通过管道输水至香港,60 年来支撑着“东方明珠”的繁华盛景。

  随着新形势产生新的运维挑战,工程技术不断迎来新升级。2000年,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开工,实现工程全线自动化监控系统国际领先。今年6月,数字孪生东深供水工程上线投产,以卫星遥感、空中无人机智能巡检、地面雨量站实时监测、水面无人船实时采样和工程监控设备建立覆盖“天、空、地、水、工”立体防线和多模态、多维度的“感知体系”,打造智慧水利水务新范式。

  “突破先进制造增长极,打造跨越发展领航标,是落实集团‘制造当家’战略定位的一个重要依托和抓手。”粤海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白涛说。

  看向伶仃洋海域,广东交通集团在深中通道建设中牵头研发的沉管隧道等建造成套技术,多项原创技术促进了世界跨海工程技术进步;苍穹之下,白云机场T3航站楼加速扩建,将打造真正意义的智慧航空货站,冲刺600万吨超级货运枢纽……以超级工程和重大项目为科技创新支点,广东国企在关键技术上不断精进,夯实主业根基。

  与此同时,一批先锋企业向新而行,勇拓技术"无人区",以突破性成果领跑行业。广新控股集团旗下广新离子束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技术、工艺及装备一体化的制造能力,突破了超低轮廓高端柔性基材技术瓶颈;省环保集团控股企业华晶科技自主研发的纳米银粉项目,突破电子级超细银粉制备技术……

  聚焦产业和市场需求,一次次极限突破,将开辟出一个个新增长点。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涌现,实际上是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的良性互动。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创造出新赛道、新机遇,国资科创版图上,一批创新型企业和平台也在加速浮现,以新科技、新场景、新需求为牵引,有望成为引领产业变革浪潮的创新力量。“我们搭建的柔性复合材料、新型显示光学膜、工业微生物与生物智造等成果转化平台,已经孕育4家原创技术突破种子企业。”广新控股集团董事长肖志平表示,集团以“拓新工程”项目为抓手,力争打造更多新质生产力“广新火种”,推动产业科技融合发展、互促双强。

  耐心资本

  7月18日举行的2025中国(深圳)独角兽企业大会,是窥见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未来样本的一场大会。

  会上发布的《GEI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5》显示,深圳新增独角兽企业全国第一,且是大幅增加。深圳独角兽企业“硬科技”属性明显,国资国企成为独角兽的重要培育力量。在深圳,除了有政府引导基金的前瞻性布局,还有深创投、深投控等一批国资创投机构的坚守和陪伴。

  “从挖掘源头、倾注资源到投后跟踪、关注拐点,我们以长期思维发现并成就伟大企业,以终为始助力科创企业发展壮大。”深创投相关负责人对南方财经记者说。

  时间再往前推,今年以来国有投资机构活跃在多个舞台,科技金融精准服务科技项目研发与落地,国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仍在升温。

  年初,粤科发布35号活动现场人潮汹涌。活动聚焦高校特色专业和大湾区重点产业技术需求,推动广东首批10个“先用后付”项目成功与企业结对,“6基地+1中心”等一批转化新平台挂牌,2支高校成果转化基金签约落地,实现成果提供方与产业方的有效撮合。

  据了解,粤科金融集团打造“粤科发布”产学研招投协同平台并开展一系列活动,建立了健全常态化科技创新投融资对接机制,推动投资项目与金融资源精准对接。成立两年以来,已集聚省内外投资项目超4000个,总融资规模超650亿元。

  今年3月,恒健控股公司与工商银行等组建总规模 100 亿元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投资基金,首期规模20亿元,重点围绕省内外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领域产业链进行投资布局,为相关项目提供行业上下游资源以及相关服务赋能,助力加快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

  据恒健控股公司介绍,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科技产业互促双强、加快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的部署要求,公司于2023年发起设立了总规模100亿元、首期50亿元的广东省创新联合体基金。现阶段,正联合人工智能领域的头部企业晶泰科技建设创新联合体,与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合作,推动人工智能与现代种业深度融合,打造智慧农业产业链。

  在广东科技产业互促双强的画卷中,科技金融正落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国资“耐心资本”静水流深,向新布局、坚定陪跑,助力培育产业创新生态。

  创新生态

  近年,广东能源集团致力于开发国内单机功率最大35kW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实现国内首个百千瓦级SOFC发电系统集成与应用示范,其项目成果最终成功入选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名单。

  “时间紧、任务重、多项技术亟待突破,自立项启动以来,我们就开启了一场场与时间赛跑的攻坚战。” 广东能源集团相关负责人对南方财经记者表示。在此过程中,项目团队企业多线并行的开放协同攻关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

  面对重重压力,广东能源集团科技研究院、潮州三环、惠州天然气各司其职相互支持,并立项阶段借助华中科技大学等“外脑”强化需求导向与可行性论证,中期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技术专家开展“问题诊断会”,建立动态监测与风险预警机制;结题验收邀请权威第三方进行成果性能实证,注重成果转化评估与经验沉淀,开展成果申报认定。

  据了解,广东能源集团与高校共建研发中心,在低碳智能前沿领域开展16项深度技术攻关;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储能产业创新联盟、海上风电关键技术联合体等,形成从基础应用研究到产业化的良性循环生态。

  科技领域探索日趋复杂,多方联合打造创新联合体,已成广东国企的必选动作。截至目前,广东省属国企共组建了45个创新联合体,建设了1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73个省级创新平台,共参与131个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产出一批原创技术成果。

  向外,产学研用金加速“奔赴”,资源互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向内,企业积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考核激励机制、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同步发力,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以广州数科集团为例。该集团抢滩布局数字经济产业,在多个细分领域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一方面强化自身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领域的科技攻关,另一方面积极并购领信数科、赛康智能等公司切入新赛道及加强产业整合,设立及管理平云产投一号等基金,重点投向空天产业、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新质生产力领域。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新产品转化率、参与多领域、拓展人才团队等方式,倾力推动集团创新发展。

  广州数科集团总经理助理、科技管理部部长邓家青告诉南方财经记者,广州数科下属三级企业正充分探索股份制改造,让技术领军团队可以拥有股份,激励他们改造完尽快做强做大。同时,在一些集团子公司面向研发人员进行超额利润奖励分配,项目投标时尝试风险保证基金,“我们对国家支持的新机制不断改革尝试,目前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能有效调动科研团队活力”。

  而在省属企业中,广晟控股集团将科技创新指标纳入所属二级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以目标为导向,激励企业聚焦主责主业走技术创新路子;广新控股集团出台《广新控股集团拓新工程尽职容败免责实施办法(试行)》,详细列出了十四种适用的尽职容败免责情形;环保集团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深化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和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改革……企业里,鼓励创新、允许试错逐渐蔚然成风。

  既要“管得住”更要“放得活”。据悉,广东省国资委在“拓新工程”中积极探索了相应举措,赋予拓新项目团队更大自主权,支持拓新项目或企业统筹用好多种中长期激励措施;对拓新企业或项目设立长周期考核,合理设定战略亏损期;对相关拓新企业和项目开展宽容失败免责的制度设计等,进一步促进动能释放。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