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7月30日电 (方经纶)农产品消费作为涉及千家万户的基础民生,一头连着百姓生活、一头连着农业生产。如何促进农产品消费,让老乡们的腰包鼓起来?
7月29日上午,在农业农村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等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就促进农产品消费有关情况进行介绍并答记者问,其中提及了四个关键点。
关键点一:品质化、个性化农产品更受消费者青睐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江文胜表示,从消费趋势看,农产品消费更加注重品质化、个性化,消费者对品牌农产品以及新式饮品、功能性食品等加工产品需求快速增长。
据介绍,近年来,农业农村部推进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建设,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省级农业品牌目录,1420个区域公用品牌、2039个企业品牌、2302个产品品牌纳入目录重点培育,基本形成了上下联动、梯次培育的农业品牌目录体系。
在农产品加工端,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李强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持续推动食品工业提质升级,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下一步还将重点围绕加快生物技术应用、打造特色食品产业集群、扩大食品消费等3方面持续发力,推动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提升食品工业供需适配性。
关键点二:营养健康消费增长空间较大
近年来,更多消费者注重健康饮食、合理膳食。特别是随着“体重管理年”活动深入实施,将健康管理融入柴米油盐,已成为更加热门的消费选择。
江文胜坦言,目前,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结构还不够合理,大豆及豆制品、牛奶及乳制品等优质蛋白摄入不足。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雷刘功透露了两组数据:一是国内年人均奶类消费量为40.5公斤,远低于110至183公斤的膳食推荐量,也低于日韩等亚洲国家80至90公斤的水平;二是大豆及豆制品的摄入量低于推荐量的59%。
雷刘功表示,对此,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提升营养健康公共服务,研发推广营养健康食谱,重点引导增加优质蛋白、富含膳食纤维等食物消费。同时,强化健康消费宣传引导,积极开展“减油、增豆、加奶”和“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和水产品摄入”宣传,并推出奶类、牛肉美食地图,推动农产品消费与文旅消费深度融合。
关键点三:要挖掘丰富多元的消费新场景
如今,场景化体验成为人们的消费新需求。江文胜表示,从场景上看,消费者更加注重体验感、互动性,关注社交属性、精神文化等需求。
江文胜介绍,近年来,农业农村部深入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构建“点线面”结合的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格局,持续培育消费新增长点。2024年,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近9000亿元,成为旅游业场景创新、业态融合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节庆、展会、赛事等场景同样“含金量”十足。雷刘功表示,2024年,各地组织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3000多场次,累计带动农产品消费300多亿元。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按照日前印发的《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会同相关部门通过充分挖掘节庆市场、充分利用展会聚集效应、充分联动赛事等活动等措施,大力拓宽农产品消费渠道、丰富消费场景。
关键点四:提升农产品流通水平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自古以来,农产品流通水平都直接影响消费品质。其中,冷链物流是直接影响生鲜农产品从配送到消费的关键环节。
雷刘功介绍,“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部持续推进产地冷链物流网络建设。实施中央财政冷链项目,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新增库容超过9800万立方米,比“十三五”末翻了一番。
商务部流通发展司一级巡视员张祥表示,商务部结合城乡商贸流通网络建设,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菜市场、生鲜超市改造升级,补上冷链物流设施短板,降低流通损耗,更好满足南菜北运、西果东送等跨区域、远距离的调运需求。截至2024年底,支持建设各类农产品冷链设施近2000万立方米。此外,还发展即时零售、直采直供、共同配送等新业态,打造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为进一步提升城乡消费设施水平,《方案》从供销两端提出了具体要求:在产地,完善农产品市场、冷链集配中心等流通网络,补齐“最先一公里”短板;在销售端,支持菜市场、生鲜超市等标准化改造,推广“店仓一体”、“预售+集采集配”、移动“菜篮子”等新模式,提高便民服务水平。(实习生廖小榕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