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I数字人冒充公众人物行骗,到“水军”产业公然兜售虚假好评,这些荒诞场景的背后,反映的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本应是改善生活的利器,却因不良商家的恶意操弄,沦为牟利的工具。唯有筑牢制度防线、压实主体责任,才能激活技术向善的内生动力,让技术进步真正惠及民生。
技术的发展为监管带来各种挑战,如何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探索监管科技手段提升监管数字化和被监管机构合规效率,成为解决各类新型业务安全问题的新的可行路径,赋予了监管科技新的内涵。《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等法规的密集出台,既明确AI生成内容必须“亮明身份”,也要求数据采集不得触碰隐私红线,更对深度合成技术设置“安全阀”。但也要看到,数字人直播间的标注仍藏于角落,“默认勾选”的隐私陷阱依旧潜伏,这提醒我们:制度不仅要“有牙齿”,更要“会咬合”;不仅要有威慑,更要显威力。建立相关修订机制,让法规及时适应技术发展的步伐;强化跨部门协同,对算法歧视、数据滥用等行为形成“围剿”之势,才能让技术在规矩内健康生长。
企业是技术应用的“第一把关人”,其价值取向直接决定技术的社会影响。当某平台用“孤独老人话术库”培训数字人主播,当电商算法刻意对高消费用户隐藏优惠券,技术已沦为逐利的工具。这种“短视行为”看似赢得市场,实则透支信任。实践证明:守住伦理底线才能赢得长远发展。企业需严守底线,杜绝技术手段被滥用,避免对弱势群体的隐性歧视,更要摒弃“技术黑箱”思维,自觉遵守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唯有如此,技术创新才不会偏离人文关怀的轨道。
应对技术滥用,最有效的武器仍是技术发展本身。当AI能生成以假乱真的“买家秀”,图像篡改检测技术便捕捉其细微痕迹;当“声音克隆”成为诈骗利器,声音克隆识别技术就会及时触发警报。这种“以技术治技术”的防御体系,既能精准打击违规行为,又避免了“一刀切”对创新的抑制,也能更大限度地节约社会资源。
技术本身并无善恶,关键在于使用者能否守住“应用关”。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不是替代人类,而是成为“服务人类的工具”,守住这一初心,我们方能在技术浪潮中驶向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