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7-30 15:13:40 股吧网页版
对话深圳先进院钟超:合成生物市场正回归理性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者按】6月,中办、国办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被置于首位。

  南方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深圳记者站推出“新范式访谈录”栏目,对话科学家、企业家等各类创新创业人士,聚焦科技创新在产业前沿的突破性实践,探索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新路径,此为第二篇稿件。

  南方财经记者陈思琦深圳报道

  2017年,科学家在线虫肠道中发现一种可延长寿命的胞外阴离子多糖Colamin,这一研究成果在钟超眼中有了另一重意义——它可能成为货架上的商品。

  2023年,柏垠生物完成Colamin可拉酸钠中国化妆品新原料备案;今年5月,水解可拉酸钠也完成备案,进入公示阶段。

  “让人意想不到,可拉酸钠应用于人体细胞中亦有显著的抗衰效果。”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所副所长、材料合成生物学中心主任,柏垠生物首席科学家钟超谈到。

  “以生物造万物”的万亿级想象,叠加“双碳”政策驱动,合成生物学在2021年前后成为一级市场风口。据第三方机构统计,中国合成生物学投融资事件在2021年、2022年激增,分别达119起、128起,此后呈逐年下降趋势。

  “如今投资圈不再只是听融资故事。”钟超坦言,合成生物的泡沫正在褪去,市场回归理性,既看技术领先性,也看市场空间,包括有无大客户订单、签订单后有没有足够的生产交付能力,后续有无上市可能等等,对初创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市场“降温”的另一面,合成生物代表新质生产力,以招商局、茅台等为代表的央国企基金持续进场,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也相继出台支持合成生物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这一新兴赛道在冷热之间,步履未停。

  跨越10000小时

  创业的火种,始于2012年前后钟超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工作期间。其导师卢冠达(Timothy K.Lu)为MIT创业明星,先后孵化十余家初创企业。

  “导师的创业经历以及课题组多维创新的氛围让我感受到,科学家更高的境界是做好两件事:一是‘上书架’,发表最前沿的文章、让更多人引用你的文章和观点;二是‘上货架’,让技术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商品,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钟超说。

  然而,科研工作者的“舒适区”是实验室,如何弥合科研与市场的距离?

  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要在任何领域达到世界级水平,需经过约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钟超谈到,阅读、生产学术文章之外,“如果不能花时间积累一个行业的一万小时,那对市场就是不完全了解甚至脱节的。我们需要去调研、不断与市场碰撞。”

  2019年3月,钟超加盟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作为深圳首个国立科研机构,深圳先进院与传统大院大所不同,创院之初就定位为“工业研究院”,聚焦市场需求、成果转化,迄今已孵化企业超2200家。

  “回国之后,一直在等待创业机会。但那个时期国内一些高校政策上总还有顾虑,我希望找一个对研究人员创业政策更开放的地方。”2021年11月,柏垠生物成立,落地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钟超任首席科学家。

  由深圳先进院合成所牵头建设的创新中心,以“楼上创新、楼下创业”闻名。8层12000平的大楼里,“楼上”供科研人员开展基础研究,“楼下”打造产业孵化器,学界与业界得以充分沟通、融合,“上午发论文,下午便有投资人上门”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生命科学领域的实验室工作耗时耗力且易出错。而距创新中心不到10分钟车程,全国首个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赫然屹立,如同一座“生物铸造工厂”(Biofoundary),可将繁琐的纯手工实验转为自动化、高通量、标准化实验,大大提高效率。

  “合成可拉酸钠要用什么样的菌株生产,工程化改造之后如何让微生物更好地表达蛋白,合成生物大设施都能帮忙。例如,对于新原料的功效评价,我们可以一批次做完所有评价,从中筛选表现最好的一个蛋白或组合,可节约五六倍的时间和成本。”钟超介绍道。

  在创新中心大楼待了不到一年,柏垠生物即达到“毕业”体量,2022年8月搬入恒泰裕合成生物产业园区,租下四层楼,既布局中试平台,也具备了生产交付能力。

  2023年,柏垠生物率先完成中国化妆品新原料备案,可拉酸钠被允许用于沐浴露、身体乳、防晒霜、头发护理等各类化妆品中。此外,柏垠生物的主打产品还有重组贻贝粘蛋白、重组纤连蛋白等,均有加快损伤修复、延缓肌肤衰老等功效。

  将创新的生物材料切入化妆品、医美原料及医疗器械赛道,一定程度上也是钟超“一万小时”积累后的最优决定。

  “一上来就做重资产投资并不现实。尤其在大宗化工领域,初创企业很难在成本与规模上与传统巨头竞争。”钟超分析道,相比之下,化妆品赛道不需要投入重资产,可以更好地发挥技术优势;更直观的是,在美容护肤领域,抗衰已是消费者的核心需求之一。

  走出“泡沫”

  钟超的创业选择有一定的典型性与时代助力。

  据智药局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5月,我国合成生物公司达203家,而中国科学院是合成生物产业的最大摇篮,超20家企业的创始人/核心产品来自中国科学院体系。商业化路径上,医美美妆、生物基材料、食品添加剂与医药中间体是目前的四大主流方向。

  进一步梳理企业信息发现,203家合成生物企业中,54家成立于2021年或2022年,占比超1/4,柏垠生物就是其一。

  2021年也被资本市场视为合成生物产业发展元年。全球范围看,据SynBioBeta统计,2021年是合成生物初创公司有史以来募集资金最多的一年,达180亿美元,相当于过去12年总和;在我国,2021年、2022年合成生物投融资事件分别约119起、128起。

  彼时,生物工程刚刚进入高通量时代,生物自动化设备的使用使效率大幅提升,许多“从0到1”阶段的研究成果进入集中释放期。麦肯锡预测,未来全球60%的物质产品可由生物技术生产,2030年至2040年间,合成生物技术每年将带来2万亿至4万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效益。

  “以生物造万物”的万亿级蓝海想象,使越来越多高校教授“跨界”成为西装革履的创业者。资本亦愿意下注,为亲自下场的科学家买单、为不确定性买单。

  这期间,柏垠生物相继完成天使轮、天使+轮、Pre-A轮融资,总计近2亿元人民币,投资方包括五源资本、新沃投资、富华资本、天图资本、基石资本、深圳天使母基金等。

  而纵观整个行业,2022年往后,合成生物投融资事件逐年下降。H-Tech Data统计显示,2024年我国共发生合成生物投融资92起,相比2023年(103起)减少10.7%,已披露事件融资金额约合人民币66.7亿元,相比2023年(167.9亿元)减少60.3%。

  有投资人向媒体总结了对合成生物企业的期待周期:第一年融资,第二年建厂,第三年产生收入,第四年做出规模化业绩。按这一节奏,“元年”2021年至今,许多初创公司已然到了兑现商业化成绩的时候,却仍深陷技术变现路径模糊的怪圈。

  “如今不再是只讲故事、讲想象力的时代。投你不单是为了帮你实现产品落地,资本也是要盈利、要为机构赚钱的,并希望投完之后能成功退出。”钟超坦言,合成生物的泡沫正在褪去,市场逐渐回归理性。

  钟超进一步分析道,合成生物并非凭空产生的一个独立赛道,只是一个技术类别,其“变现”需要嵌入食品、药械、化妆品等传统赛道,或是实现降本增效,或是给客户创造额外价值。否则,“市场不会因为这是用合成生物技术生产的产品就买单。”

  这些原有赛道中,从监管严格度、技术复杂度、市场接受度等方面,钟超对合成生物商业化难度大小做了一个大致排序:药品>械品>食品>化妆品。

  其中,药械需通过严格的临床试验与审批,难度最大;食品、化妆品方面,随着《化妆品新原料注册备案资料管理规定》等新规出台实施,新原料备案的审批受理明显提速。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2024年共有90款化妆品新原料完成备案,2021年备案新原料仅6款。

  至于上述两种“变现”路径,一是帮助客户降本增效,典型案例如麦角硫因,原先从菌菇中提取,售价可高至30万元/公斤,通过生物合成则可降至每公斤万元以下;二是提供额外价值,如可拉酸钠、重组贻贝粘蛋白等,其抗皱、抗衰、修护等功效受到国内外护肤品牌的青睐。

  “国家队”入场

  资本退潮的另一面,近两年,从中央到地方对生物制造强调有加。

  2023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后,2024年、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也相继点名“生物制造”。

  一个明显趋势是,招商局、茅台、中粮等央国企正带头“真金白银”押注合成生物。它们或是期待降本增效,或是谋求科学化、绿色化转型,这给一众初创企业带来了新生机。

  以茅台为例,酿酒是最早的生物制造技术之一,合成生物则有望使酿酒从经验导向走向科学导向。去年4月,茅台科创基金领投青岛星赛生物,这是一家专注单细胞分析仪器与配套试剂耗材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其拉曼组仪器可应用于白酒酿造领域的产品研发和质量控制。

  今年5月,虹摹生物自主研发的母乳低聚糖(HMOs)——乳糖-N-新四糖(LNnT)获批,破解了我国HMOs长期的原料进口依赖。该公司背后,蒙牛创投基金、茅台科创基金均参与了投资孵化。

  更早之前,2020年8月,凯赛生物(688065.SH)登陆上交所科创板,成为科创板“合成生物第一股”。2025年初,凯赛生物顺利完成针对招商局集团的定向增发,招商局集团通过战略入股的方式成为凯赛的间接股东,二者另行签署协议,将为公司带来市场渠道、品牌等战略性资源和丰富的下游应用场景。

  “这是让中小企业跑得更快的路径之一。头部企业基于在某一行业的长期积累,比如蒙牛在乳品赛道、茅台在酒业赛道等,他们知晓行业痛点,可以抛出问题,让中小企业对照这些痛点产出相应的原料或技术,起到引导、联动的作用。”钟超分析道。

  与此同时,深圳、常州、常德等多个城市已落地合成生物产业基金。其中,深圳合成生物专项基金规模15亿元,深圳市引导基金持股40%,深创投红土创业投资持股39%,其他出资方包括光明区引导基金、大鹏新区引导基金等深圳多个区级引导基金。

  钟超观察到,深圳及各区对合成生物的重视早早提至政府行为。除了将合成生物纳入“20+8”重点产业集群、投资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成立国资主导的产业基金,深圳还有一个开创性做法——为合成生物立法。

  5月,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公布《深圳经济特区促进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发展若干规定(草案)》,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其中备受关注的是,深圳市拟推动与国家、省药品监管部门联动提供化妆品技术审评服务,推动与国家、省卫生健康部门联动建设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合作中心等,通过央地协同,加速食品、化妆品新原料的审评审批。

  “审评审批涉及国家与省级药品监管部门,许多企业都有诉求,但单一企业难以链接和撬动这些政府资源。有了地方立法,在深圳市一级就有相应的对接部门,企业诉求就能得到更及时快速的响应。长远来看,政策利好会吸引更多合成生物企业来到深圳,形成产业集聚效应。”钟超谈到。

  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高水平人才的集聚。深圳是全国6个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地区之一,亦是华南地区唯一被选为试点的城市。钟超了解到,深圳先进院即是深圳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对不同岗位类别、不同学科领域、不同工作性质人才实行差别化评价。

  例如,对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着重考核知识储备、科研水平、论文输出等;对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人员,侧重对其技术能力、科技转化、专利成果等方面的考核;管理和支撑岗位的员工则以用户评价为主,侧重业务知识、服务水平、综合能力等方面考核。

  这为越来越多科研人才走向产业前沿、越来越多合成生物实验室成果走上“货架”扫除了顾虑和阻碍。相关统计显示,近3年全国新增的合成生物企业,40%聚集在深圳。2014年至2023年,深圳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年复合增长率达11.3%,逐渐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