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多部门协同发力,推出一揽子生育支持政策。在7月30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来自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全国总工会等部门的有关负责人详细介绍了《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措施的推进情况。
据悉,中央财政今年已安排约900亿元育儿补贴补助资金,将承担国家基础标准补贴约90%的费用,显著减轻地方负担。自8月31日起,各地将全面开放育儿补贴申领,2022年1月1日后出生的符合条件的婴幼儿家庭可便捷办理。与此同时,生育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升,用人单位办托得到大力推动,一个涵盖经济补贴、时间支持、托育服务、妇幼健康、教育减负、住房保障等多维度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正在加速完善并落地见效。
中央财政强力保障
育儿补贴资金落地
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司长郭阳透露,按照中办、国办印发的《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部署,中央财政将设立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项目“育儿补贴补助资金”,今年初步安排预算900亿元左右。
对于发放国家基础标准补贴所需资金,中央财政按照一定比例对地方予以补助,中央总体承担约90%。这既体现了中央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地方的大力支持,也有利于进一步夯实地方管理责任。
据郭阳介绍,近期,财政部还将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育儿补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监督的具体要求,细化规范资金下达流程,落实各级工作责任。两部门将对补助资金实行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做好绩效监控和绩效评价,确保管好用好财政资金。
下一步,财政部将继续落实投入政策,强化资金保障,配合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8月全面开放申领,线上线下便捷办理
在中央财政提供强力资金保障的同时,育儿补贴的具体申领工作也已准备就绪,即将面向符合条件的家庭全面开放。
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司长王海东介绍说,2022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符合条件的婴幼儿,都可以领取育儿补贴。育儿补贴申领以家庭为单位,由申领家庭确定1名申领人,应当是婴幼儿父母一方,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是其他监护人。
王海东介绍说,国家和各地已经完成了育儿补贴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正在进行全流程测试。各地组织配备工作力量,对基层工作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按照工作计划,各地将在8月下旬陆续开放育儿补贴申领,8月31日前各地全面开放育儿补贴的申领。
“育儿补贴主要通过全国统一的育儿补贴信息管理系统线上申领,大家可以足不出户地在线上申请。同时,我们也保留了线下办理渠道和人工服务,因特殊原因无法通过线上申领的群众,可到婴幼儿户籍地乡镇、街道办理。大家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办理渠道。”王海东表示。
据悉,家庭申领时只需提交婴幼儿出生医学证明、户口簿等证明婴幼儿身份和抚养关系的必要材料。同时,各地省级政务服务平台都将设置育儿补贴申领专区,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服务平台也将开通育儿补贴申领入口。民众可以通过多个渠道,使用手机线上便捷办理,实现育儿补贴申领“不出门、随手点、轻松办”。
生育保险持续发力
提升医疗保障水平
育儿补贴为家庭提供了直接的经济支持,而生育保险制度则在医疗保障和收入补偿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共同构成生育支持的经济支柱。
国家医保局待遇保障司负责人刘娟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生育保险制度作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助力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责无旁贷。国家医保局目前主要采取了四方面具体举措加大生育支持力度,提高生育医疗费用保障水平。
一是着力扩大生育保险参保覆盖面。全力推动用人单位职工和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应参尽参,持续指导地方将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纳入生育保险保障范围。截至2025年6月,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已达到2.53亿人。
二是着力提升生育医疗费用保障水平,通过报销生育医疗费用、发放生育津贴,使女职工在生育产假期间获得基本保障。生育津贴作为参保女职工产假工资,由生育保险支付,保障产假期间的生活费用,也使婴儿得到必要的照顾和哺育。“十四五”期间参保人累计享受各项生育保险待遇9614万人次,基金累计支出4383亿元。
三是着力拓展保障内涵。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兵团全面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报销,2024年已有超100万人次享受待遇。部分省份将分娩镇痛纳入报销,为孕产妇减负又减痛。
四是着力优化管理服务。探索新生儿凭出生医学证明参加基本医保,实现“出生即参、待遇即享”。进一步减环节、简材料、压时限,实现生育津贴审核支付10个工作日内办结。积极推动生育津贴直接发放给个人,让参保人在生育期间第一时间得到经济支持,目前全国超六成的统筹地区已经实现生育津贴直接发放给个人。
工会推动用人单位办托
扩大普惠托育供给
除了经济支持和医疗保障,解决婴幼儿照护难题、提供优质的托育服务是减轻家庭养育负担、释放生育意愿的重要环节。
全国总工会女职工部部长刘红梅表示,下一步,全国总工会将加强与国家卫生健康委等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持续推动用人单位办托、女职工权益维护等工作,扩大服务覆盖,提升服务质量,助力推进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建设。
今年,全国总工会对推动用人单位办托进行专门部署,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大力支持有条件的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业园区等用人单位办托。
与此同时,国家卫生健康委也在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在经济支持方面,多渠道降低群众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并将扣除标准提高到每个子女每月2000元;提高生育医疗费用保障水平;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将生育津贴直接发放给个人等等。
在时间支持方面,各省(区、市)普遍延长产假至158天及以上;均设立15天左右的配偶陪产假、5~20天不等的父母育儿假。
在托育服务方面,进一步完善托育服务体系,特别是加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大力推进托幼一体服务,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用人单位办托等多种方式的托育服务。截至去年年底,全国托位数已达到千人口4.08个。
在妇幼健康服务方面,推进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扩大分娩镇痛服务覆盖范围,持续实施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去年年底,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4.3/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4.0‰,妇幼健康核心指标达到历史最优水平,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妇幼健康高绩效的10个国家之一。扩大儿科医疗服务供给,部署全国二、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全部提供儿科医疗服务,来满足和保障广大儿童就医需求。
在教育支持方面,各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深入落实“双减”政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前不久,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帮助减轻家庭教育负担。不少地方出台实施了多孩子女同校政策,帮助解决家长接送不便问题。
在住房支持方面,各地多渠道拓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帮助解决住房困难。一些地方提高多子女家庭住房公积金最高贷款额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