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能科技出品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已成为中国AI产业链整体技术能力的一次集中体现。
与往年偏重模型或芯片的展示不同,今年的展会呈现出高度系统化的特征,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垂直行业大模型与国产算力构成了完整的从感知、认知、执行到算力支撑的闭环。
尤其是在“麒麟”具身智能训练场等新基础设施的带动下,具身智能成为新的技术高地,正在重塑机器人训练、工业自动化、服务协作的核心方式。
我们从训练平台、应用模型与国产算力三大层面,梳理2025年WAIC上人工智能体系化发展的核心脉络。

01
具身智能成为新焦点:
训练基础设施的进化
本届WAIC的一大亮点,是具身智能从概念走向工程落地的趋势显现。
在展馆内模拟的“WAIC里·技能大舞台”区域中,20余款人形与结构机器人完成了一系列高精度操作,如剥蛋、写字、舞狮、串煮、搬运等,表明动作控制与场景泛化能力均已具备实用性门槛。这些展示背后,是更为底层的训练系统支撑能力的提升。

作为目前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平台,“麒麟”具身智能训练场首次被系统性披露。该训练场位于上海浦东,面积达4000平方米,可容纳超过百台机器人并行进行交互训练。
其核心机制是通过真实物理交互环境生成结构化数据,实现动作执行、任务理解、路径规划与人机交互等行为数据的聚合。
每天可生成约5万条高质量交互记录,计划至2025年年底,累计将达到1000万条数据规模。这一量级的数据,对于复杂控制系统的微调、模态迁移能力的检验,以及泛化模型的构建具有决定性价值。
技术上,训练场并非只是传感数据的收集地,更关键的是其对异构系统的兼容与训练流程的标准化能力。
在同一物理平台上,协同运行多家企业提供的人形机器人本体、执行器、视觉模组与后端大模型,其核心难点在于建立统一的任务分解标准与动作评价体系。
目前,“麒麟”平台已实现多型号、多架构机器人间的协同训练,初步形成一套低成本、高频率的“具身学习流水线”。
训练场并非孤立设施,而是嵌套于浦东模力社区这一城市级AI资源集群中。依托社区提供的本地算力、云数据调度与硬件资源支持,训练场实现了“任务驱动—数据采集—模型训练—反馈迭代”的快速闭环。
这种多主体协同的生态式基础设施,为未来具身智能在制造、养老、物流、救援等多场景下的能力验证与迭代提供了新范式。
02
从多模态模型到算力平台:
国产AI生态加速整合
除了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基础设施的进化,WAIC2025的另一个技术看点是大模型与国产算力的深度融合,以及场景化落地能力的系统强化。
在展会现场,可以明显观察到模型能力已从单一文本语言处理,拓展至图像、视频、音频、空间感知等多模态输入,并与垂直行业应用密切挂钩。
围绕3D内容生成的模型在本届展会中首次批量亮相。
相较于以往需使用专业建模工具与人工流程构建虚拟三维环境,当前模型可通过自然语言或图片输入,在数分钟内生成复杂场景,极大降低内容生产门槛。
这种生成能力,不仅适用于文娱、教育等虚拟现实应用,也可反向嵌入机器人路径规划、场景理解等物理空间任务中,成为具身智能的上层感知支持。
在工业侧,模型设计正在向端到端架构演化,取代以往的模块式任务分解与特定逻辑流程。
部分模型直接从采集到的传感器数据中输出动作或控制命令,省去中间的状态建模与逻辑结构设计,提高泛化性能。尤其在高风险环境(如矿山、灾后区域)或弱结构环境(如家庭服务)中,这种一体化模型显著提升了部署效率与系统鲁棒性。
支撑上述模型训练与实时部署的,是国产算力基础的快速成长。WAIC2025期间,多家本土芯片企业集中展示了新一代AI芯片与平台系统,涵盖从TPU、GPU到异构计算节点的多种架构路径。
在推理和训练合一的场景下,本土研发的芯片平台已具备基础可用性。
如新一代训推一体GPU系统,通过自研架构与HBM高带宽显存的结合,提升了数据吞吐能力,满足百亿参数级模型训练需求。
另一类TPU平台则强调能耗控制与大规模集群互联能力,支持1024片芯片间高速通信,可满足大模型低延迟、高并发的计算场景。
更具系统性的进展在于,国产算力平台正从单点芯片能力走向全链路生态构建。
从编译器、驱动协议、开发套件,到算力调度平台与服务端系统,多个展台展示了从终端芯片到集群平台的完整方案。这不仅是对“自主可控”的回应,更意味着中国AI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以场景适配为导向的成熟阶段。
算力基础的建设也嵌入到了上海的城市级资源布局中。以张江机器人谷为例,上游关键部件(如减速器、传感器)企业与下游算法公司、高算力平台集聚分布,形成了紧密耦合的产业闭环。
而模力社区、模速空间等区域,也在提供本地算力、数据治理、应用调度等服务,构建了覆盖“模型—芯片—场景—服务”的AI生态完整体。
小结
2025年的WAIC,不仅展示了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技术能力的阶段性突破,更首次呈现出一种结构化的体系图景。
大模型、具身智能、国产算力的并行发展,以及它们通过场景、数据、平台彼此打通的能力,中国AI正从“单点创新”向“系统融合”转型。
原文标题 :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的各种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