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广州7月30日电(记者齐琪)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是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优化营商环境、稳定市场预期的重要一环。
今年3月以来,司法部部署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同题共答,扎实推进。日前,记者跟随司法部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指导组前往广东,看台账、听座谈、访企业,见证民营经济大省在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检查中的新做法、新成效、新风气。
“亮码入企”数智先行
“您好,我是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执法人员。现在需要进行有关检查,请核实我们的电子执法证。”广州市南沙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的执法人员在对辖区内某劳务派遣公司进行检查前,先打开“粤执法”平台亮码,待公司负责人扫码核对后,方能入企检查。
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是广东省创新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方式的重要抓手。
广东省依托“粤执法”平台在各市区广泛推行行政检查“亮码入企”改革。执法人员入企检查必须先通过“粤执法”生成的二维码亮身份、明流程,并将整个执法过程记录上传至平台,实现执法行为全过程有留痕、可追溯,有效破解乱检查等问题。
据了解,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广东省专项行动专班对照权责清单系统梳理出政务数据目录,依托行政执法数据归集共享机制形成案件数据“一本账”。
截至目前,已梳理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4月30日以来的三类案件共117万余宗。通过对“摸底”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精准发现涉企检查频次高、以罚代管等异常数据12945条。目前已采取分级分类处置措施,督促各地市、各有关部门落实查改到位。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总结数字化线索排查经验,进一步开发‘粤执法’中数据汇集分析、排查预警等功能,为实现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常态化、长效化提供更坚实的技术支撑。”广东省司法厅副厅长李燕梅说。
“非现场执法”更高效
“有群众举报某食堂存在爬虫等卫生隐患,对于这一线索如何精确取证?”
记者看到,惠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打开市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食安监管平台,通过回看后厨夜间监控,准确捕捉到了画面中“异常移动”的生物,从而对该食堂提出责令整改检查意见。
无需现场检查,就能精准取证。这是广东省开展“非现场执法”的生动实践。
2024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明确“合理确定行政检查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入企检查频次”“能通过书面核查、信息共享、智慧监管等方式监管的,不得入企实施现场检查”。
今年5月,《广东省非现场执法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以行政规范形式明确非现场执法方式的实施条件、程序及监管范围。目前,“非现场执法”的应用场景在“明厨亮灶”智慧系统,电子“治超”、施工噪声“远程喊停”等领域广泛铺开。
“云”上监管,真正“减”查。“非现场执法”最大限度降低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干扰,着力营造便利化、高效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惠州市副市长赖志光介绍,下一步,惠州市专项行动工作专班将进一步形成部门之间执法合力,在推广非现场执法应用的同时,全面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综合查一次”等监管方式,让“无事不扰企”“监管不缺位”的执法标准更明晰。
严管厚爱护航企业发展
此前,江门市生态环境局鹤山分局在检查时发现某涉气企业存在喷漆工序未在密闭空间内作业的环境违法行为。该企业积极落实并在期限内完成整改,针对企业轻微违法行为,鹤山分局作出不予行政处罚的决定。
轻微免罚是针对轻微违法行为的容错纠错机制,旨在避免“以罚代管”“一罚了之”,体现了柔性执法原则。
据介绍,鹤山市人民政府已出台试行《鹤山市减少涉企执法检查六项措施》,避免不加区别采取“顶格处罚”或停产停业等滥用行政裁量权的措施。
“对违法不改、多次违法、被反复投诉举报属实的企业,依法适用较为严格的裁量标准。”江门市司法局副局长陈勇表示,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要坚持贯彻“过罚相当”原则,真正把行政处罚作为一种纠正、矫正的手段。
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检查效果究竟好不好,广大经营主体最有发言权。
“检查频次明显减少了,线上联动多了”“监督渠道更明确,政企对接更顺畅”“希望多帮企业了解最新政策和法律法规,更好规避风险”……走访座谈中,不少企业家说出了亲身感受,讲出了真实诉求。
敢作敢为,先行先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检查为更优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保驾护航,让广大企业安心谋发展,专心搞经营。
“以专项行动为契机,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全省行政执法监督工作能力和水平,推动法治更好服务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李燕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