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大模型与多模态交互技术的驱动下,汽车座舱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不仅可以显示驾驶信息、导航,还可以与人沟通、交谈,甚至还能帮你点餐订票。
7月26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5)在上海举行。展馆现场AI+汽车元素拉满,观众近距离体验到了智能座舱的最新科技成果。
目前,汽车行业都在进行端侧原生智能体的研发部署探索,汽车智能座舱迈入主动智能时代。未来,端侧多模态大模型不仅需要具备多模态意图感知理解和交互能力,同时又要满足主动智能、极速响应、隐私安全、断网可用等需求。
端侧多模态大模型实现智能座舱服务闭环
在斑马智行展台上,记者体验了在搭载元神AI的智己实车上,唤起本地生活Agent,从提出点咖啡需求,到选择规格口味并最终下单支付,全程通过自然对话方式进行。随后,记者模拟车上多人对话场景,元神AI可分析判断潜在任务需求并主动参与。
“端侧多模态大模型解决方案可以通过纯车端方式实现智能座舱90%的感知-决策-执行服务闭环。”斑马智行首席技术官司罗表示。
多模态交互在实际场景中的核心挑战在于多模态信号的融合与优先级分配。动态权重算法能根据场景复杂度调整各模态敏感度,如高速行驶时优先语音,静止状态增强视觉识别。同时,通过端侧边缘计算减少云端依赖,将多模态处理延迟压缩至50ms以内。
近日,全球知名调研机构IDC《智能座舱大模型能力评估,2025》报告中指出,在大模型的推动下,车端交互正从“指令执行”向“主动服务”进化,成为车企智能化竞争的核心技术锚点。
智能座舱如何保障用户安全与隐私
同样在展区备受关注的智能座舱Agent OS,外形好似一颗“金属蛋”,其产品设计负责人贾秀江介绍,未来有机会创造出具备类人智力水平的座舱产品,具备理解、记忆、主动交互和情感表达能力。
随着端到端大模型技术的日趋成熟,更高阶智驾体验在不断被解锁,将释放更多用户车内时间,真正有机会将座舱打造成为人类的第三生活空间。智能座舱未来的趋势是主动的智能化。
衡量智能座舱“主动智能”成熟度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意图置信度阈值”机制,这是智能座舱平衡灵敏度与安全性的核心。
“置信度跟行为的重复度相关,到达一定置信度,才会主动发起,这样能保证AI交互场景很丰富的同时,不会打扰你,这是主动智能里一个重要指标。”司罗解释,“第一要快,第二要丰富,第三交互推送要准确,不要没事乱推。”
传统座舱依赖云端推理,存在响应延迟与场景割裂问题。“端原生智能体”将感知、决策、执行闭环嵌入终端,实现毫秒级响应。云端大模型只能用合规的有限数据进行意图的理解,会导致场景理解的范围受限,所以端侧部署成为解决数字数据隐私的重要手段。司罗表示,本地化闭环不仅提升效率,更保障隐私与稳定性,是主动服务的关键基础。
舱驾融合系统合规是重中之重
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加速演进,汽车行业正经历一场由AI驱动的颠覆式创新。智能座舱的搭载率在过去三年中实现了跨越式增长。芯驰科技产品市场总监韩颖在WAIC论坛上分享了一组数据,2024年,售价20万元以上的乘用车智能座舱搭载率已达到100%,而在10-15万和10万以下的车型中,这一比例也分别攀升至70%和30%。
贾秀江表示,当智舱和智驾技术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之后,座舱融合的需求正变得越发迫切,智驾和智舱的融合程度将不断提升。
在2025WAIC“AI赋能舱驾融合新生态”主题论坛上,参会嘉宾指出,确保舱驾融合系统在技术、数据、安全等方面符合规定,是规避巨额罚款等违规风险的重中之重。
舱驾融合系统所涉及到的自动驾驶辅助系统、智能座舱功能以及智能车辆控制与管理功能等,均可能被纳入法案的监管。面对全球监管新趋势,南德大中华区交通服务部AI技术主任专家孙广新认为,汽车行业不应仅将其视为合规压力,而应主动将其转化为产品创新驱动力、市场差异化壁垒与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