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育儿补贴制度及生育支持措施有关情况。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司长郭阳表示,按照部署,中央财政将设立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项目“育儿补贴补助资金”,今年初步安排预算900亿元左右。对于发放国家基础标准补贴所需资金,中央财政按照一定比例对地方予以补助,中央总体承担约90%。
育儿补贴线上线下同时办理,各地政府还能叠加奖励……相关新闻迅速冲上热搜,也激起了社会各界对生育支持政策的广泛关注与讨论。舆论普遍认为,建立育儿补贴制度,标志着我国人口政策进入以“引导”和“激励”为导向的新阶段。
而从效果分析,作为直接缓解家庭育儿成本的重要手段,育儿补贴制度不仅关系到家庭福祉,更关乎国家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战略大局。
近年来,我国为降低群众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出台了一系列生育支持措施。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完善生育休假制度,为生育家庭提供了更多的时间保障;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致力于降低家庭教育支出。这些措施多管齐下,从多渠道降低了群众生育、养育、教育的成本,受到了公众欢迎。
以育儿补贴为例,这项民生政策具有一系列亮点。
一是普惠性强,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大范围、普惠式向群众发放的民生保障现金补贴,一孩至三孩家庭均可享受,只要是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每人每年均可领3600元,直至年满3周岁;二是申领便捷,通过全国统一的线上申领信息系统,实现网上办、一次办,还在支付宝、微信等平台开通入口,也可线下办理,且只需提交婴幼儿出生医学证明等必要材料;三是政策暖心,对发放的育儿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在低保等救助对象认定时,不计入家庭或个人收入,体现了对育儿家庭的关怀;四是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大,今年初步安排预算900亿元左右,中央总体承担约90%,可确保政策落实有资金保障。
从整体来看,我国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日益成型,正在向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目标迈进。这一体系不仅包括经济支持,还包括时间支持、服务支持和权益保障等多个方面,旨在为家庭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以提振生育意愿。
仅发放育儿补贴一项,今年初步安排预算就达到900亿元左右,在关注的人群中也难免引发“钱从哪里来”的担心。事实上,把资金更多投向民生,不仅不是负担,反而是面向未来的高效投资。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投资于人”这种形象的表述令人印象深刻。
所谓“投资于人”,就是要将资源优先用于提升人的能力、技能和福祉,以获得长期回报。其核心理念是人是核心资产,对其投资能产生比物质资本更持久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通俗而言,“投资于人”就是要重视民生领域的投资,让老百姓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享受更好的医疗,有机会获得更好的工作,拿到更高的收入,从而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
“投资于人”的理论告诉我们,推动更多资金资源用于民生领域,不仅有利于提升生育率,也将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秉持这一理论,相信未来我国生育友好政策体系会进一步趋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