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在由《中国经营报》主办的“破浪·共生——2025中国数字产业大会”上,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驻上海办事处主任,东方出版中心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陈义望发表主题演讲时指出,面对算法写作、虚拟现实重构阅读等数字技术冲击,出版的永恒价值在于 “对知识的价值判断与体系建构”,并呼吁行业“驯服技术而非被技术驯服”。
陈义望援引柏拉图《斐德若篇》中苏格拉底对文字的批判论述:“文字只会让人类的灵魂遗忘,人们依赖文字记录便不再努力记忆,他们将信任外在符号,而非内在回忆。”
陈义望提出,当内容生产变得如此便捷,当信息知识的获取如此容易,出版的稀缺性价值是否还存在?他阐释道,数字技术驱动的即时生产传播机制颠覆了传统出版周期性规律。“我们出个书最少得6—8个月,但现在突然之间马上就能生成传播,导致出版业沉淀与反思空间遭遇根本性挤压。”
同时,自媒体与算法推荐正冲击专业出版构建的知识权威体系。陈义望表示,当人人都成为出版人时,专业出版的价值何在?此外,碎片化阅读与即时反馈机制正在消解人类深度思考的认知能力。
出版从来都不是知识信息的简单搬运和扩散。陈义望以《永乐大典》《中国大百科全书》编纂历程为例,强调出版是“使意识、观念、语言、构思、设计、表达得以物质化且远距离隔时空传播的一种创造发明”。
陈义望指出:“出版社不是印刷厂,出版的永恒价值在于对知识的价值判断与体系建构。在信息过载的数字时代,这个价值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更加凸显。”
面对挑战,陈义望提出出版需完成三个维度的使命跃迁。首先,出版必须超越简单的载体转换,深入参与认知革命;其次,在AI内容爆发时代,出版要转向价值判断能力和系统性的知识架构能力,在信息洪流中的各个孤岛之间架设桥梁;最后,出版应成为不同文明体系间的意义转换器,实现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审美体系的深度互译,其核心在于发掘人类文明底层的情感共鸣和理性共识,培育跨文明理解的共通感。
关于未来发展,陈义望强调,出版要驯服技术,而非被技术驯服,需建立技术伦理框架对抗算法异化,维护受众的思维自主性。
他预言,未来的出版将不再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门类,而将成为塑造人类认知生态的基础性力量。出版业需承担调和社会认知、激活多元共创、干预文明演进三重功能,通过把好内容关,做好风向标,当好黏合剂引导文明发展。
“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寻找新的风景,而在于拥有新的眼睛。”陈义望呼吁出版人培养“既能看清技术发展本质又能洞察人文精神永恒”的新视野,在技术浪潮中守护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