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内部风险挑战增多的复杂形势,我国二季度经济运行依然延续稳中向好态势。“从数据看,我国二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长5.2%,连续三个季度保持在5%以上,这得益于出口保持较强韧性、消费需求稳步恢复、新动能成长壮大等三方面的推动。”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宏观金融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作出上述阐述。
虽然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可圈可点,但中国经济发展仍面临着结构性变化。
《报告》认为,目前制约经济恢复的主要因素是物价持续低迷和名义经济增长偏慢。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CPI连续已27个月在0%附近波动;PPI连续数月为负,在年内的降幅还在持续扩大;GDP平减指数连续9个季度为负,超过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7个季度的负增长。
对于二季度经济数据,参加报告发布的专家也分享了自己的观察。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表示,从长期供需结构来看,过去一段时间,中国供给能力持续跃升,基础设施、新兴产业与高端制造等领域实现阶段性突破,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机制协同发力的优势,但供给快速扩张的同时也将长期隐藏的需求不足问题暴露出来。
为此,我国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力度。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3000亿元专项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助推社零提振。市场预计,此举对社零增速可以实现约0.7至0.8个百分点的提升作用。
《报告》提到,从国际比较来看,2024年中国的服务消费占比达到46%,基本恢复到2019年疫情前的水平,但是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消费还有比较大的增长空间。“当前扩大服务消费应建立‘消费—物价—工资’良性循环,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曹婧建议。
展望未来,《报告》认为,宏观调控重心在于促进经济供需平衡和物价合理回升,提振名义经济增长。一是提高名义财政赤字率,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推动资源更多向中低收入群体、服务消费和民营科创企业倾斜。二是房地产政策应出尽出,尽快稳定房价预期,化解头部房企流动性风险。三是促增收、减负担、保休假,释放服务消费潜力。四是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高质量推进以人为本的内涵式城镇化。五是构建“政府职能—行业自律—企业创新”三级联动机制,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