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首届中国(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案例发布会在沪举行。会上发布了市级部门、区级政府、街镇三个组别的“十佳创新实践案例”以及30个“优秀创新实践案例”。其中,“四维突破”驱动徐家汇区域经济新飞跃,入选首届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案例。
在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心脏地带,徐家汇作为西南部的核心商圈,始终扮演着经济引擎与文化地标的重要角色。面对市场经济的深刻变革与中小企业发展的诸多挑战,徐家汇街道以“四维突破”为战略支点,全面优化营商环境,驱动区域经济迈向新高度。
零工驿站:激活就业“蓄水池”,打造灵活用工新生态
在徐家汇商圈的繁华背后,不少中小企业面临着用工难题。为了破解这一困局,徐家汇街道携手徐汇区人社局,匠心打造了全区首个青年零工驿站——万体汇就业服务站。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为商圈内的求职者与企业搭建了高效对接的平台,更激活了就业市场的“蓄水池”。
走进万体汇,设施资源共享、服务专人专岗的模式令人耳目一新。这里不仅提供职业咨询、就业创业指导等基础服务,还创新设立了“小课堂”、驿站面试、企业宣讲、直播带岗等多元化功能区。更令人惊喜的是,驿站内设有免费工位,成为求职者完善简历、居民办公休憩的理想场所。
科技赋能是万体汇的另一大亮点。通过开辟“万体汇零工精选”线上专区,集结了千余个零工岗位,覆盖互联网、电子信息、金融等多个热门行业。求职者只需轻点手机,即可浏览、筛选并申请心仪岗位,实现简历“码上投递”。此外,AI简历制作、AI模拟面试等智能服务的引入,更是让求职者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与高效。
线下对接同样精彩纷呈。驿站定期举办面试会,为求职者与用工单位搭建面对面交流的桥梁。这种“家门口”的就业服务模式,不仅解决了企业的“用工荒”,更让求职者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温暖与关怀。据统计,自驿站成立以来,已累计提供就业服务近1600人次,助力113名长期失业青年成功就业创业,1000多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知产护航:构筑企业创新“防火墙”,激发市场新活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石。然而,知识产权确权周期长、维权难等问题,却束缚着企业的创新步伐。为了打破这一僵局,徐家汇街道商会成立了全市首家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为企业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工作站通过深入商会活动、政企交流座谈等渠道,精准把握企业对知识产权维权的需求脉搏。针对企业提出的商标、专利等海内外确权申请需求,工作站提供了一站式专业指导与规划服务,帮助企业构建起坚实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面对企业关心的知识产权维权难题,工作站邀请了资深律师、专利代理师及品牌交易谈判专家组成“智囊团”,进行深入探讨与解答。无论是跨国知名品牌的维权困境,还是跨境化妆品电商的品牌防御注册需求,工作站都能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与前瞻性建议。
此外,徐家汇街道还与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紧密合作,共同举办外资卫浴品牌专项维权援助研讨会等高端活动。通过创新解决方案的提出与实施,工作站为企业筑起了一道坚固的知识产权保护“防火墙”,有效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据统计,工作站已为区域内100余家重点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知识产权支持与服务。
亲商与装修备案:优化服务“全链条”,注入发展新动能
为了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徐家汇,街道以“亲商”为核心理念,全面优化服务链条,从企业服务管家团的组建到营商服务包的充盈,再到营商大使的聘请,每一步都彰显着徐家汇对营商环境优化的坚定决心。
企业服务管家团由市场所、交大慧谷、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等多方力量组成,为企业提供消费调解、科创孵化、重点企业服务等一站式专业支持。而徐家汇营商服务包则如同一个“百宝箱”,将海派之源徐家汇专享版citywalk、企业专属医疗服务绿色通道等特色资源与服务纳入其中,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全方位便利。
营商大使的聘请更是徐家汇的一大创举。来自高校、商贸、科创等不同领域的学者专家、企业高管纷纷加盟,以专业视角与知识储备为徐家汇商业形象提升贡献力量,吸引了更多投资与人才的汇聚。
在优化营商环境的道路上,徐家汇街道还创新推出了装修备案“四则运算”。通过服务加法、流程减法、品牌乘法与问题除法的综合运用,为辖区内非属地企业的注册与迁移提供了绿色通道。营商办与管理办的合署办公、固定服务窗口的设立以及“专人帮办”服务的提供,大大压缩了企业办事时间与流程。
同时,依托徐家汇现代商贸业的集聚优势与装修备案源头管理机制,街道还为新入驻商场的品牌方提供了首发首店、资金流动、人才供需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装修备案巡查小组的成立与专项检查的开展,更是提前掌握了新入驻商场的潮牌首店情况,优化了政策供给,为商圈整体消费实力的提升注入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