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7-31 04:30:41 股吧网页版
安全是汽车智能化的目标也是底线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期,公安部交管局表示,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汽车所搭载的“智驾”系统,都还没有实现“自动驾驶”的目标,驾驶人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脱手脱眼”,存在严重道路交通安全风险。这再一次引起了人们对汽车智能驾驶安全性的关注。相对于智能驾驶,安全从来都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安全是汽车智能化的目标,也是底线。

  智能驾驶的目的是什么?难道就是为了让人们的双手离开方向盘,去享受那些冰箱、彩电、大沙发吗?当然不是,智能驾驶的目标是安全,是用智能技术将人们在驾驶和移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消除。如果抛开安全不谈,人们的手可以随时离开方向盘,用不着智能技术。至于所谓“让人们摆脱驾驶的束缚”“将车内变成一个新的生活场景”等,则都是要在安全的基础上去实现的。如果连安全都做不到,这个场景能维持多久?

  在消费者层面,人们一度似乎对于车辆安全越来越不重视了,关注的都是车辆的各种智能功能,屏幕大不大、座椅软不软、放歌好不好听等“好不好玩”的元素成了选车的首要。而安不安全、好不好开,似乎被放到了次要位置。但这是一种错觉,谁会不关注自己的安全呢?这种忽视实际上是消费者的一种默认,默认这些车辆都是安全的,不安全的车怎么可能被允许上市销售呢?

  这种默认也源于企业端一段时间以来对智能技术的不规范宣传。部分车企为抢占市场,将辅助驾驶包装为“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甚至虚构技术优势。这种“宣传超前于技术”的现象,直接导致消费者认知错位。对安全的默认,不等于对安全的忽视,而是对智能化汽车提出的一个无言的、更高的要求。但一些一直声称要“读懂消费者”的车企,恰恰没有读懂消费者的这种要求。

  近年来,一系列涉及车辆智能驾驶的交通事故,让人们由默认产生了疑问,再次让人们将基础的安全问题提到了一个应有的高度。面对“买车不要只关注安全”等言论,人们开始认识到,还是先关注安全吧,不然不只伤钱,还可能会伤人。

  对于这种问题,政策层面也一直在出台政策进行规范。今年4月,工信部就对智能驾驶的宣传提出了一系列标准,要求车企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而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也都在进一步规范,推动产业回归技术本质。

  真正的智能化,绝非冰冷代码对血肉之躯的替代,而是以人为中心、用技术为生命保驾护航的温情赋能。智能的价值恰在于对安全本质的回归与升华。智能驾驶系统的每一次决策,皆应包含对生命价值的绝对尊重与对风险最小化的不懈追求。方向盘后的人类价值与尊严,不能被任何算法效率或商业冲动所覆盖。技术的最高境界,是让自身在服务于人时悄然隐退,而非喧宾夺主。毕竟,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可靠”比“聪明”更重要。

  要构建牢不可破的安全根基,需要多方合力。技术研发者当常怀敬畏之心,将安全理念融入系统设计,对“长尾场景”穷尽测试。法规与标准制定者更需未雨绸缪,为自动驾驶安全建立清晰框架与严格认证体系。企业亦须恪守底线,杜绝过度宣传,确保用户对系统能力边界有清醒认知。消费者也需培育理性的消费观,不过度迷信智能技术,一切以安全为前提。

  当科技的轮毂在智能化大道上疾驰,安全是唯一不可逾越的底线。若安全失守,再炫目的技术奇观终将化为海市蜃楼,唯有以安全奠基,智能汽车方能真正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行稳而致远。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