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记协、粤港澳大湾区媒体联盟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共同主办的“同心筑梦·共谋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内蒙古行联合采访活动正在进行。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文智今日在媒体见面会上介绍,“十四五”时期,内蒙古围绕工业、能源、科技等领域制定出台规划政策,积极引导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等举措,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
在工业领域,2021-2024年,内蒙古非煤产业年均增长8%以上,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14%;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稀土、现代煤化工列入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新能源装机容量从2021年的5334万千瓦跃升至2024年的1.35亿千瓦,提前一年实现新能源装机规模超过火电的目标。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2.4%,形成风电、光伏全产业链配套能力,包头、鄂尔多斯等地成为国家级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在服务业领域,2021-2024年,内蒙古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5%以上,总量达1.18万亿元,占GDP的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21年的5060.3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5615.3亿元,增长11%。
在数字经济领域,2024年,内蒙古全区算力总规模达到9.4万P,其中智算8.7万P,居全国第一位。
近年来,内蒙古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等地区的合作。2021年6月,内蒙古与上海签署了《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沪蒙协议》),围绕社会事业、文化旅游、能源经贸、产业转型升级、开放发展等5个重点方面提出12项合作任务。
目前,《沪蒙协议》各项合作任务有序推进。2025年上半年,内蒙古自治区联合上海大学、同济大学等20余家上海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共同成立了“沪蒙节水联盟”;库布其沙漠基地送电上海工程、蒙东—上海绿色燃料走廊建设等一批标志性合作项目积极推进。
内蒙古自治区商务厅二级巡视员李力介绍,“十四五”时期,内蒙古在承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先进地区的产业转移方面成效显著。今年2月,内蒙古自治区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重点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精心谋划十大产业集群和34个产业业态布局,为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指明方向,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行业头部企业纷纷落地内蒙古,其中,长三角地区到位资金479.8亿元。
在科技领域,内蒙古与上海的合作也日益深入。近年来,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内蒙古与科技部共同启动实施“科技兴蒙”行动,与上海交通大学建立“4+8+N”合作机制,联合共建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数据显示,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成立以来,建立校企联合研发中心25个,引导上交大145个专家团队深度融入内蒙古创新发展,联合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66项,培育孵化企业125家,推动70余项成果落地转化。
“未来,内蒙古将进一步加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合作,持续深化政策对接、产业协同、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各展所长、共赢发展。”张文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