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0日7时24分(北京时间),堪察加东岸远海海域(52.4°N,160.2°E)发生8.7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震源参数修订)。地震引发太平洋越洋海啸,其中,俄罗斯、美国、日本以及我国均监测到海啸波,预计未来本次事件不会对我国沿岸造成灾害性影响。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经综合研判解除海啸警报。
30日下午,上海地震台高级工程师宋秀青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结合以往地震引发海啸的案例判断,预估此次台风与海啸对上海的叠加影响中,海啸对上海的影响较弱。
国家海洋预报台根据《海洋灾害应急预案》发布海浪橙色警报。受今年第8号台风“竹节草”(强热带风暴级)的影响,预计7月30日夜间到31日白天,上海近岸海域将出现3到5米的大浪到巨浪,该近岸海域海浪预警级别为橙色。
宋秀青表示,根据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消息,预计海啸波到达上海时,上海沿海海啸高度将为0.3-1米。2011年,日本东北部太平洋海域曾发生9.0级地震,其引发的海啸活动传导至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时,上海沿海地区海啸浪高约0.2-0.3米;1960年,智利发生9.5级地震,吴淞口曾观测到0.15-0.20米的浪高,持续大约3个小时,对上海造成的实际影响都较小。
据介绍,此次堪察加东岸远海海域地震距离上海3800公里,发生在太平洋板块与鄂霍次克板块的俯冲边界,与上海不属同一板块。当具备如下条件时,地震容易引发海啸:地震发生在海底,或沿着海岸断层;震级为7级以上的大地震,可能引发大规模的海水位移;地震为浅源地震,可将能量从海底传递到水面;发震断层足够长且垂直位移较大;海洋地形,狭窄的深海海沟容易集聚能量,使海啸波浪的高度增加。
对上海来说,长江口到杭州湾的平均水深不足20米,海啸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因为浅水效应而大幅度衰减,加上日本岛链阻挡了海啸波的传播。因此,此次大地震引发的海啸不会对上海产生灾害性的影响。宋秀青表示:“对于居民而言,尽量减少出门即可。未来需进一步完善‘海啸—台风耦合模型’,加强相关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