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启动研发以来,公司已投入3000万元,申请20余项核心专利。随着厂房扩建、产品逐步投入量产,资金需求持续增加,仅靠自有资金难以满足公司发展需要。”浙江气协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臣志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得益于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从提出贷款申请算起不到3天时间,公司就获得了1100万元纯信用授信,解决了企业发展的资金难题。
盛夏的浙江、福建,骄阳似火,热浪蒸腾。在这两片民营经济高度发达的土地上,大量像气协科技这样的企业正激活创新发展的基因。记者近日随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入浙闽两地调研,探索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如何为万千小微企业带来金融活水。
“银企对接更精准顺畅了”“客户经理走访企业积极性更高了”“公司获得贷款速度更快了”“融资成本更低了”……在调研采访中,记者不时听到银行、企业类似的反馈。浙江、福建两地金融监管和发改部门协同其他部门,从供需两端发力,聚焦重点领域和企业需求,创新信贷融资模式,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推动银企精准对接,统筹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和银行放贷难问题。
破解轻资产之困
在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的气协科技车间里,工人们在机器前忙碌着。该公司成立于2021年,专注于高端螺杆压缩机的研发、制造、服务等业务,主要客户有中石油、中石化、三门核电、中海油等。随着业务版图快速扩张,气协科技不得不面对“成长的烦恼”:公司计划自建厂房,然而作为轻资产科技企业,缺乏传统抵押物,使其在向银行申请融资时四处碰壁。
转机来自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三门农商银行在“千企万户大走访”过程中了解到气协科技的融资需求,创新推广“台创·专利池贷”产品。通过接入政府大数据平台,开展知识产权融资质押登记,三门农商银行在3天内完成了对气协科技20余项专利的技术价值、市场前景和转化潜力的评估,最终以专利为信用背书,为公司提供1100万元授信,在企业购置土地之后转换为不动产抵押贷款,并计划充分满足其3000万元厂房建设资金需求。
“公司成立初期主要工作是研发产品。从去年开始,我们希望把产品快速推向市场,目前订单已排到9月,需要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有了这笔贷款后,我们就可以顺利建设新厂房,产品尽快投入量产。”王臣志说。
与气协科技类似,不少小微企业存在缺乏抵押物、缺乏担保、信用积累不足等问题,使得小微企业面临融资瓶颈。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建立之后,多地金融监管部门指导当地金融机构打破传统的“唯抵押论”信贷思维,针对小微企业特点,创新授信模式,开发出差异化、个性化产品,以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记者调研了解到,银行正加大与保险等机构合作,建立银保合作机制,共同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以福建省霞浦县众源机械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主要生产石材绳锯机,产品主要出口印度、巴西、意大利等国家。在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该公司迎来一位土耳其优质买家,其对公司产品兴趣浓厚,但提出2年以上的付款账期要求。这对众源机械而言,既是拓展市场的难得机遇,也是对外汇资金回笼风险把控的巨大挑战。
众源机械副总经理胡章华介绍,中国信保宁德营业部联合中国进出口银行福建省分行共同创新推出政策性银保合作模式,解决了公司的资金周转难题。具体来看,中国信保宁德营业部为众源机械提供买家资信调查,让企业更了解买家资质;同时,为该笔账期2年以上出口业务提供收汇风险保障。为解决众源机械长时间放账的资金压力,中国信保宁德营业部推荐该公司进入中国进出口银行福建分行中小企业贷款项目库,牵引政策性银行以信用、优惠的方式为公司放贷430万元,这也是中国进出口银行福建分行发放的福建首笔中小企业信用贷。
“如果没有中国信保提供风险保障,我们可能会放弃这笔订单。如今有了保险企业兜底,我们的发展信心更足了。”胡章华说。
搭建银企精准对接桥梁
金融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此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的核心是在区县层面建立工作专班,搭建起银企精准对接桥梁。记者调研了解到,浙江、福建两地金融监管部门联合发改、经信、市场监管等部门,依托相关经营、税务、信用等数据对小微企业进行精准筛选,形成走访目标企业清单,将清单拆解下发至基层,通过基层全面走访摸排,把有真实资金需求的企业选出来,推荐给银行机构,实现金融资源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
以浙江省温州市为例,据温州金融监管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指导各区县工作专班结合乡镇街道小微企业数、银行网点数、企业开户行等情况,按“1家主办行+1家备选行”原则,对走访清单进行二次分配,细化工作颗粒度。“通过这样的统筹安排,能够将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覆盖到更广泛的小微经营主体,确保小微企业融资不落空,同时还能避免各家银行之间抢客户等问题。”该负责人表示。
浙江、福建两省还通过数字赋能,打造线上服务平台,为小微企业提供线上化、便捷化的金融服务,提升服务效率。以福建省龙岩市为例,在龙岩市普惠金融服务中心,一块展示屏实时显示着企业发布的融资需求和各家银行推出的信贷产品及授信情况,这便是龙岩市打造的“e龙岩”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
据该中心工作人员介绍,“e龙岩”平台整合了全市18个部门共2000余细项的公共信用信息,为金融机构提供数据支撑。该平台已与多家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实现数据直联,客户在平台上提出贷款申请并授权后,平台将相关数据推送给其申请的金融机构,金融机构通过后台风控模型对客户进行精准“画像”,实现信用类贷款授信“秒批”、客户贷款“一趟不用跑”。截至目前,该平台已成功对接融资8.44万笔,授信158.51亿元,其中对接小微企业融资18391笔,授信65.97亿元,
在基层走访过程中,两省多地银行还与政府、园区、社区等联动,深入一线全面摸排企业融资需求,实现精准对接、高效服务。以福建晋江经济开发区为例,该地创设“金融+基层网格点”模式,组建“网格员+银行信贷员”走访小分队,对园区内小微企业开展网格化走访对接、地毯式融资摸排。该地组建了“1+14+N”网格宣传队伍,串联1个网格工作小组、14个片(园)区、112名网格员,形成“政策解读+需求摸排+融资对接”的一站式服务模式。
提升敢贷愿贷积极性
得益于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不少小微企业负责人表示,公司能够更快速、便捷,以更低成本获取信贷资金。而在银行端,敢贷愿贷的劲头更足。多家银行表示,该项机制缓解了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客户经理从被动等待向主动走访企业转变,企业对银行更加信任,使得银行能够更加精准有效地对接企业需求。
晋江农商银行灵源支行客户经理许永铭是晋江经济开发区五里园第四片区的金融服务助理,他定期会与网格员一起走访片区内企业,了解企业融资需求。“过往银行去企业拜访有一定难度,企业对银行不熟悉,容易产生戒备心。而片区网格员对企业较为熟悉,由网格员带领银行工作人员上门,会让企业更信任银行,银行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也更顺畅。”谈到“金融+基层网格点”模式建立前后的变化,许永铭颇有感慨。
有类似感受的并非只有许永铭。民生银行泉州分行行长屠其俊表示:“我在银行工作了二十多年,深切地感受到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联合推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决心。这项机制的优势在于打破了银行、企业、监管部门的信息壁垒,促进融资精准对接,压实各方责任,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的关键,就是要给基层信贷人员松绑减负,营造尽职免责、鼓励担当的积极氛围。记者调研了解到,浙江、福建金融监管部门指导银行机构完善尽职免责制度,明确各类免责情形,消除银行信贷人员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其敢贷愿贷积极性。
温州金融监管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推动各区县工作专班指导银行对本行贷款临近到期的有贷户进行续贷需求摸排和无还本续贷政策宣传,重点关注小微企业时点性资金周转压力,落实好“提前1个月与企业沟通”要求,建立完善续贷支持、尽职免责和风险管理机制,做好服务对接,坚持做到能贷尽贷、应续尽续。
福建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落实落细尽职免责政策,督促银行机构明确免责业务范围、人员及情形,建立正负面清单,健全内部机制,完善工作程序,推进尽职免责与不良容忍度管理和绩效考核衔接,保护基层人员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