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7-31 08:03:31 股吧网页版
联合防控、哨点监测、“高温+虫媒”预警……法国这样应对基孔肯雅疫情
来源:科技日报

  7月22日,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世卫组织”)发布消息称,与印度洋地区相关的新一轮基孔肯雅疫情已蔓延至欧洲及其他大洲。该组织紧急呼吁各国立即采取行动,避免20年前那场席卷全球的基孔肯雅病毒疫情重演。

  世卫组织称,随着欧洲输入性基孔肯雅病例激增,法国已出现本地传播。自5月1日以来,法国本土报告约800例输入性病例,法国多个地区已确认12起本地传播病例。

  法国海外省曾是基孔肯雅热的重灾区,法国公共卫生部门应对该病疫情有哪些经验?该病毒何以在全球大范围传播?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巴黎西岱大学国家健康与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公共卫生专家陈新。

  欧洲对基孔肯雅热并不陌生

  陈新介绍,法国南部地区是欧洲最早报告本土传播基孔肯雅热的地区之一。法国海外省众多,且与非洲法语国家人员交流频繁,因而成为欧洲基孔肯雅热高风险国家。法国输入性病例每3—5年集中出现一次,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人员流动加大,基孔肯雅病例出现间隔正在缩短。

  历史上,最严重的疫情出现在2005—2006年的法国海外省留尼旺地区,超过1/3的原岛人口被感染,发病总人数超过26.6万,其中250人死亡。此次疫情大规模暴发的原因可能是当地公共卫生预防和疾病诊疗等医疗资源欠缺所致,民众防治宣传也相对落后。

  此后,法国加紧筹建“国家蚊媒传染病监测系统”,并在2010年正式启动。近年,该系统实现每年更新发布,在跟踪基孔肯雅热的同时,也关注登革热、寨卡等虫媒病毒的传播。

  建立制度化应答和防控体系

  陈新表示,法国众多海外省处于热带地区,蚊媒传染病传播风险极高。法国为此建立了一套高度制度化、科技化、常态化的应答体系和防控体系,在国家和社区层面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防控策略。

  在国家层面,由法国国家卫生总署联合地方公共卫生署及地方卫生局,主导运营“国家蚊媒传染病监测系统”,通过捕捉、识别、检测、预警与应对5个环节,构成完整监控和应对链条。法国通过“EID-Med”计划,专门监测白纹伊蚊的分布、数量和病毒携带状况,为决策部门提供实时数据支持。还通过预警系统,连接应急部门、实验室和全科医生网络,一旦发热性疾病出现非正常趋势,可迅速响应,结合气候监测与病毒风险评估,在极端气温窗口启动特别布控。此外,法国还开展全国夏季传染病防控行动,每年夏季统一组织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预防计划,由卫生部与地区卫生管控联合执行。

  在社区和医疗机构层面,法国大量运用基层哨点体系,即以全科医生和社区药房共同组成高密度的健康监测哨点,通过这一网络开展居民健康监测。同时加强医院快速检测,对于疑似病例优先使用快速筛查,加速进行基因扩增实验室检测确认,确保诊断及时。

  法国还通过关联数据收集形成应急响应提升机制,一旦监测评估认为风险达到三级(国家级疫情响应),可迅速启动高密度区域干预,包括投放杀蚊剂、开展环境医学处理、布置患者诊疗通道与分诊帐篷,根据官方防控指南协调各级实施。同时加强重点群体保护,着重监测老、幼、孕产、慢性病等高风险人群,医院优化就医流程、分流机制,特别是加强院内感染控制。

  这种以国家统筹、区域联动、社区网格和医院体系协同为特点的综合防控机制,为蚊媒病应对提供了成熟范本。

  气候变化导致病毒北上扩大全球传播

  陈新表示,欧洲公共卫生局近期研究认为,随着全球气温上升,以及湿度、降水模式改变,蚊媒(尤其白纹伊蚊)对欧洲气候的适宜性不断增强,导致热带蚊虫向更北、更高海拔地区扩散,并延长活动季节,导致相关病毒传播风险北移。

  根据巴斯德研究所相关模型显示,法国内陆目前已具备基孔肯雅病毒传播的气候条件。历史上,法国确诊的基孔肯雅病例主要源自外部输入,近年随着气候变化,导致蚊媒感染本地传播病例明显增多。

  今年6月,法国多个地区包括东北部首次报告本地传染病例,时间明显提前,表明该病毒传播窗口已经扩大。

  在欧洲政策层面,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蚊媒生存环境扩展,需建立“气候适宜性模型+向北传播预测”的综合预警体系,否则难以应对传播窗口期延长等快速变局。法国政府近年要求持续提高跨部门响应能力,应对基孔肯雅疫情需要气象、公共卫生、环境与旅游管理等部门综合联动。

  对于中国国内出现的基孔肯雅病毒传播,陈新表示,根据法国经验,基孔肯雅热的R0在1.5—2.0之间,若防控不到位,可能有扩大风险。但该病毒本身的特性不具备广泛扩散条件,更不会人传人,因此在个人层面不必过度担忧。他建议中国对来自低纬度地区等疫情源头国的入境行李、人员等加强检疫力度;在相关省市开展连续灭蚊活动,清除容器积水,对专项区域进行环境医学处理;还可仿效法国建立哨点监测体系,构建“高温+虫媒”预警系统,并及时发布权威防控指南。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