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主板IPO“折戟”后,浙江欣兴工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欣兴工具”)再谋上市。
深交所7月9日的信息显示,欣兴工具的IPO状态变更为“已问询”,距公司6月23日提交申报稿刚刚过去半个月左右,公司IPO事项的保荐机构为华泰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拟募资5.6亿元。
此前的2023年6月,欣兴工具上交所主板IPO获受理,也计划募资5.6亿元,投入到精密数控刀具夹具数字化工厂建设项目。公司希望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然而,在2024年7月19日,上交所公告显示,欣兴工具及其保荐人撤回发行上市申请,上交所也随之终止其发行上市审核 。
三年分红逾76%,大部分进入朱冬伟家族腰包
欣兴工具招股书申报稿称,公司是国内领先的孔加工刀具生产企业,自设立以来始终聚焦于孔加工刀具中钻削刀具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形成了环形钻削系列产品、实心钻削系列产品及相关配套产品。
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钢结构工程、轨道交通、造船业、能源装备、机械制造、石油工程等工程制造及数控加工领域,公司产品的终端客户覆盖国家铁路、中核建设、博世、泛音等国内外企业,被应用于秦山核电站、上海磁悬浮列车工程、东海大桥、美国旧金山海湾大桥、韩国釜山东大桥等国内外知名工程建设。
被招股书申报稿描述为优质企业的欣兴工具,又为何会在沪主板IPO中“折戟”呢?
《财中社》注意到,欣兴工具沪主板IPO提交的招股书申报稿,存在报告期内大额分红的情况。2020-2022年,公司现金分红金额分别为1.73亿元、1.5亿元、4000万元,期间净利润分别为1.34亿元、1.71亿元、1.72亿元,股利支付率分别为129%、88%、23%。
汇总来看,欣兴工具上述三年累计分红3.63亿元,同期累计净利润为4.76亿元,累计现金分红金额占累计净利润比例逾76%,为此次IPO募资额(5.6亿元)的64.82%。
实控人朱冬伟家族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控制欣兴工具92.65%的股份,意味着三年分红大部分进入了实控人家族腰包。
2024年3月15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要求严密关注拟上市企业是否存在上市前突击“清仓式分红”等情形,严防严查,并实行负面清单式管理。
欣兴工具三年分红占同期净利润总额的76%,逼近监管认定的"清仓式分红"警戒线(80%)。这一情况引发了监管层的关注,上交所在问询函中要求公司说明报告期内持续现金分红的原因、合理性及相关决策程序,现金分红的去向及最终用途,是否存在资金体外循环情形,以及申请上市前大额现金分红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是否对发行人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监管层高度质疑此举存在"掏空式套现再融资补血"的合规风险,该问题亦成为公司前次沪市IPO撤回的重要诱因。
根本不差钱,产能翻倍能否消化?
或许是吸取了前次沪市IPO失败的教训,《财中社》注意到,欣兴工具2023年没有再分红,2024年虽然恢复分红,但股利支付率仅有37.74%,金额为7000万元。
尽管欣兴工具多数年份均有分红,但仍无法阻挡其货币资金连续五年均创新高,从2020年的1.34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5.64亿元,尤其2023年相比2022年增长85%。

同时,欣兴工具资产负债率也不高,2022-2024年年末分别为7.83%、9.42%、13.79%。而且,其账上基本上不存在有息负债。也就是说,目前的欣兴工具是一家纯净现金公司,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三项总计5.91亿元。
此外,其主业创造现金能力强劲,2020年以来的年度经营现金流净额均在1.3亿元以上,2022-2024年分别为1.62亿元、2.54亿元、1.94亿元,占净利润的比例分别为94%、144%、105%,净利润含金量足。
也就是说,欣兴工具根本就不差钱。
欣兴工具本次IPO计划募资5.6亿元,用于新建厂房、仓库、研发中心大楼及辅助用房以提升公司数控刀具产能并提高公司研发能力。而从其资金状况来看,公司自有资金及未来的经营现金流入就可以满足项目投资需求,IPO募资必要性并不足。
《财中社》还注意到,虽然业绩整体良好,但欣兴工具成长性已经出现颓势,2022-2024年营收增速分别为1.71%、8.68%、9.88%,而2021年增速高达22%;净利润增速分别为0.31%、3.44%、4.53%,2021年的同比增幅更是高达28%。
招股书申报稿披露,欣兴工具目前的主要产品年产能总共有674万件。而本次募投项目达产后,公司将新增精密数控刀具系列产品产能660万件/年,包括500万件/年螺纹刀具、100万件/年可换刀头式刀具、45万件/年整体硬质合金钻头以及15万件/年夹具。
这意味着IPO募投项目达产后,欣兴工具总产能将接近翻倍。在成长性仅为个位数的情况下,新增产能真的能顺利被消化掉吗?
欣兴工具招股书申报稿称,在刀具行业中,竞争格局大致分为三个阵营:欧美企业、日韩企业和中国本土企业。第三阵营为我国的刀具企业,我国国内刀具企业数量众多,竞争实力差距较大,行业内中低端标准工量具产品的供给充足,但现代高效刀具供应服务能力不足,国内大部分刀具企业仍以中低端刀具产品的生产及销售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