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7-31 12:24:30 股吧网页版
明星出国也戴!从联名奢牌到合作金店、药厂,不少玩家还在“等风来”,智能眼镜何时迎来大爆发?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一场人工智能大会(“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掀起了科技领域的狂欢,背后却是新兴产业和产品的最新排位。

  在这场卡位战中,年初还以“百镜大战”之势席卷科技圈的智能眼镜却并未迎来井喷,迭代节奏和入局企业数量都很克制,不少厂家还在观望用户反馈,期待小米、阿里这类玩家先行“教育”市场。而这些重量级选手的到来和表现,让产业再次确认了此路可行。

  消费方面,刚需用户和科技爱好者还是主力军。今年6月,明星刘宇宁就在出国拍摄时戴上了主打实时翻译的智能眼镜。

  而为了激发用户的购买意愿,厂商也玩出了不少“花活”,如Meta联名奢侈品牌Prada;老凤祥推出了适老化AI(人工智能)眼镜;仁和药业旗下品牌推出了脑机智能眼镜等。

  近日,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访问学者赵仲夏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电话采访。他认为,智能眼镜是企业接入AI的重要端口,已经避无可避,其核心竞争要素是大模型能力,同时需要围绕超级应用、AI入口等搭建完整的生态。玩家方面,赵仲夏认为未来三类公司有望挣得先机:有大模型的公司,有AI应用入口的公司和有硬件生态的公司。在市场完全培育好之前,智能眼镜无妨以首饰、潮玩等形态出现,吸引更多用户入场。

  有上新但很克制更多厂商还在观望

  目前市场上智能眼镜的技术路径主要有AI眼镜、AR(增强虚拟现实技术)眼镜、AI+AR眼镜三种。其中,小米、Meta等企业主攻拍摄+AI赛道;雷鸟、Rokid、Xreal主要围绕AR赛道;雷鸟、雷神等企业也推出了AI+AR的眼镜,主打一个“都要”。

  作为互联网大厂的代表,阿里继小米之后公布了“哇哦”眼镜,但并未开放真机体验。根据此前业内流传的消息,阿里的智能眼镜有AR版和AI眼镜两种,不过阿里此次并未透露不带显示的AI眼镜。

  另一个有代表性的上新产品来自和谷歌建立深度合作的XREAL。据公司方面介绍,新发布的XREAL One Pro配备了XREAL自研的X Prism光学引擎和自研的X1空间计算芯片。不过,该款眼镜虽然是国内首秀,但此前已在北美、日本、欧洲等海外地区发售。

  从“海外热销”回归“本土落地”的还有Halliday,该公司推出了首款支持配处方镜片的显示眼镜。国内早鸟价格为2499元/台,预计2026年3月起发货。

  除了互联网大厂和老牌眼镜厂商,近期还有一类玩家的加入值得关注。

  据中国电信方面介绍,该公司近期发布的“天翼AI智能眼镜”来自中电信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主攻方向是拍摄和录音,同时可以进行AI交互。其AI能力来自电信的星辰大模型,芯片也是高通骁龙AR1。不过,硬件是否也来自中国电信目前尚不得而知。

  逛完最近大热的2025 WAIC(“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区之后,赵仲夏再次坚定了自己的观点:已经准备好“粮草”的智能眼镜产业还处在很克制的阶段。

  据他观察,早在去年年底,传统的眼镜产业链厂商,如蔡司、明月、宝岛等就从供应链端发起了一波AI眼镜的备货。“当时我们就预测今年应该会有‘百镜大战’。无论是深圳华强北、江苏昆山还是深圳的其他地区,一堆白牌眼镜都已经出来了,供应链早就备好了。但实际上你会发现,到现在品牌并没有出现多少,至少OPPO、vivo、豆包都应该(有产品)拿出来,但大家都没拿出来。”赵仲夏称。

  “说白了,大家对眼镜这个东西还是有点敬畏的,很多厂商还希望小米或是华为能‘教育’一下这个市场,让大家意识到AI眼镜很棒,这个市场可以(发展),然后再去做一些事情。”赵仲夏补充道。

  哪种形态会率先引爆消费?

  企业只观望不下手,除了要看用户接受度,纠结哪条技术路径也是原因之一。一段时间内,AI眼镜和AR眼镜,究竟哪种产品形态有望率先打开海量市场?

  从目前的供给来看,后进场的玩家,如小米等选择的是技术的中间值——AI眼镜。另外,今年开始,不少专做AR眼镜的厂商,如XREAL、Halliday等也开始强调AI互动能力。其中,XREAL于今年上半年推出了基于Google专门打造的XR操作系统Android XR(谷歌与三星合作开发的操作系统)的AR眼镜。除了给生态系统提供标准化选择,这一合作也被认为是AR进入AI驱动的新阶段。

  赵仲夏也更看好AI眼镜的未来发展空间。

  在他看来,今年AI眼镜的热度主要得益于线上营销、品牌势力以及传统配件行业三者基于大模型底座打出的一套“组合拳”。

  至于AR眼镜,赵仲夏提到,XREAL、Rokid等企业其实布局很早,但由于此前AR眼镜还相对小众,生态建设、消费市场等都还需要时间培养。目前来看,出海的市场发展还比较不错,在国内的长期竞争力还需观望。与之相比,AI眼镜已经成为大厂的必争之地,也是其落地AI不可回避的入口。

  谈到AI应用,就很难回避大模型生态。

  在赵仲夏看来,目前国内大模型的第一梯队以DeepSeek和阿里千问为主,上层应用出口则主要是豆包和腾讯(混元)。未来,三类公司有望在智能眼镜产业挣得先机:有大模型的公司,有AI应用入口的公司和有硬件生态的公司。不过,前者还面临缺乏AI入口和成熟硬件经验的问题。“如阿里,其AI眼镜的入口其实是夸克。”赵仲夏称,“总结来说,我认为头部的硬件和头部的软件会胜出”。

  “从超级应用到超级模型再到供应链,(智能眼镜)是一个生态级的产品。”赵仲夏强调,在AI建设方面,智能眼镜与此前带有一定AI交互的产品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做到了内嵌,(眼镜)可以与大模型完成连接。如此一来,有成熟大模型的厂商自然要更具优势。

  至于已有丰富硬件产品的公司,如智能手机厂商,这类企业的优势是可以和自家产品捆绑。如小米,除了与手机绑定外,其AI眼镜还可以与米家的智慧家电甚至是汽车进行联动,给用户提供较为完整的生态体验。赵仲夏提到,目前除小米外,三星、苹果、荣耀等智能手机厂商都还没有真正进军AI或AR眼镜。若市场相对成熟,这类厂商大概率也不会“缺席”。

  市场培育还需在外观、功能上“做文章”

  整体来看,国内智能眼镜市场的增速其实还算不错。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IDC统计数据,2025年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预计将达到290.7万台,同比增长121.1%。

  从厂商自身公布的数据来看,根据小米AI眼镜项目负责人李创奇透露的数据,小米AI眼镜最初的销量预期是三年内年出货量突破500万台,但产品上市后的实际销量要数倍于内部预期,公司正在加紧备货。另据眼镜制造商依视路陆逊梯卡(EssilorLuxottica SA)财报数据,其AI眼镜系列“Ray-Ban Meta”2025年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超过200%。

  需要注意的是,小米AI眼镜售罄的消息一出,市场一度质疑量产和制造能力会制约智能眼镜的发展。对此,赵仲夏直言,目前国内供应链在量产和制造方面都没有问题,反而是用户的接受度和消费习惯还需要培养。这就需要企业在眼镜的外观和功能上再做“文章”。

  根据消费者的使用反馈,目前AI眼镜的应用场景大多集中在拍摄、录音、翻译等功能上,存在同质化现象。其中,翻译功能在出国旅游、外贸工作等场景下具有一定的刚需属性,吸引到了一些用户尝鲜。《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今年6月的一档国外节目录制路透中,明星刘宇宁就戴了一款配有戒指的智能眼镜。

图片来源:社交媒体截图

  通过对比记者发现,刘宇宁佩戴的是影目科技去年11月底推出的同传翻译AR智能眼镜,搭配交互戒指还可实现演讲题词。

  “谷歌发布AI眼镜到现在也才10多年。但是眼镜从挂在人的脖子上到爬上人的眼睛花了几百年的时间。这样看仅10来年达到如今的规模已经很好。”赵仲夏直言,用户对AI眼镜认知的提升是多引擎驱动的,外观形态、佩戴舒适度、智能化水平、显示效果、续航能力、存储水平、通信水平等都是考核因素,只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标准才能从量变到质变。

  “在那之前,(智能眼镜)甚至可以作为首饰、潮玩、身份的验证。随着大模型的逐步落地,眼镜和机器人必然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现在(产业)还是在类似黎明前夜,(凌晨)四五点的样子。”赵仲夏称。

  赵仲夏提到的首饰、潮玩,也是当前厂商尝试扩客的方向之一。

  今年6月,Meta与依视路陆逊梯卡集团联合推出了一款全新智能眼镜,计划涵盖多个奢侈品牌,如Prada和Oakley。还有不少厂商跨界而来,如老牌金店老凤祥,于同月推出了搭载豆包大模型的AI智能眼镜,将目标用户直接定在了中老年群体上。另外,仁和药业旗下品牌还联合科技公司,推出了全球首款脑眼协同AI功能眼镜——ULook脑机智能眼镜,有视觉训练、专注力提升、用眼行为监测及情绪分析等功能。

  在赵仲夏看来,虽然目前厂商还很节制,但这场“百镜大战”迟早会到来。

  图片来源:XR Vision

  根据行业自媒体XR Vision统计的数据,今年下半年预计还将有二十几款智能眼镜发布,其中既有老凤祥这类跨界玩家,也有业内期待已久的三星、字节跳动等品牌。“很可能到了未来的某一天,已经没有人佩戴非智能的眼镜。”赵仲夏称。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