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承担着压舱石作用。广东之所以能够成为全国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统产业体量大、占比高、发展好。在广东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中,有6个属传统产业范畴;在全省制造业31个行业大类、4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大部分来自传统产业。产量居全国第一的160多种工业产品,大部分来自于传统产业。
7月31日召开的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传统产业“三化”融合发展专场)上,广东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汪一洋介绍,目前广东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效初步显现,传统产业更显活力,突出表现为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较快,传统产业的龙头骨干企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带动作用强,人工智能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
4月以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先后赴广东省直有关部门,江苏和安徽以及佛山、东莞、珠海、惠州、清远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广东传统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系统梳理转型升级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汪一洋介绍,调研发现,广东省传统产业竞争力在持续提升。如食品饮料、精制食用植物油、饮料等产量均为全国第一。纺织服装等产值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家电产业规模持续位居全国第一,空调、电风扇、微波炉、油烟机、燃气具等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今年1—6月,广东省汽车产量131.34万辆,居全国第二位。建成五大炼化一体化基地,原油年加工量超8000万吨,涂料产量、合成洗涤剂产量、塑料制品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在转型升级成效上,广东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较快,累计推动超4.4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88.2%、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91.3%、关键工序数控化率68.6%。此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带动作用,赋能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广东率先出台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措施,加快人工智能在传统行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管理等全方位应用。如广州市的致景科技AI产品“找布神器”,将客户寻布时间从2天压缩至2分钟。在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上,广东全面推行绿色制造,绿色制造示范单位数量稳居全国首位。
传统产业“三化”融合发展成果斐然,离不开广东人大在法规政策上的持续优化,让传统产业更添动力。汪一洋介绍,广东在全国率先出台《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广东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通过立法支持制造业技术改造、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激活制造业动能。
汪一洋表示,广东在全国率先出台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支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地方政策,推动广州、深圳、东莞、中山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在全国率先启动14个省级试点城市建设,多项政策出台早、落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