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产业仍然是广东经济稳定运行的底盘,在稳增长、稳就业、稳外贸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广东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发现,广东发展至今,部分企业还存在着“三不”“四缺”的问题,转型升级不够积极。具体表现为,“不愿”“不敢”“不会”转型仍然存在,企业缺技术基础、缺技术人才、缺转型经验、缺试错再投资能力。
在7月31日召开的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传统产业“三化”融合发展专场)上,广东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汪一洋表示,广东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在调研中发现,广东目前促进传统产业转型的生态还不完善,服务企业转型的资源支撑不足。对帮助传统产业转型的“解决方案服务商”的培育有待加强,“懂行业”的供应商不足,制造业应用场景创新开发有待加强。
调研还发现,广东部分传统行业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供给不足,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此外,对企业转型政策精准度不够,普惠性政策与企业“精准滴灌”需求有差距,三个“深度融合”新业态有待培育。
汪一洋介绍,调研中,各方面认为要抓好广东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体制机制层面着手解决制约广东传统产业整体转型焕新的痛点堵点,推动传统产业“三化”融合发展。
一是优化传统产业发展环境。建议广东进一步完善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更加紧密结合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通用产业技术变革趋势,推动传统产业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优化结构、提质升级增效。
二是抓四新、促驱动,点燃产业升级“新引擎”。建议广东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支持科研成果转化。
三是锻长板、补短板,促进传统产业“根深枝壮”。如在钢铁产业方面,广东要实施行业整合升级,分类推动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冶炼设备更新和超低排放改造,增加高端产品供给。
四是强服务、优生态,提高转型升级“加速度”。建议广东针对不同行业企业特点提供定制化转型方案,畅通数字化服务商与转型需求企业的对接机制。推动传统产业从“被动转型”到“主动升级”的转变。
五是强助力、深改造,以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建议广东加快场景创新,支持制造业开展人工智能链式改造,破解中小企业不具备研发条件和研发成本高等难题。
六是强联动、促对接,以“大手拉小手”带动发展。建议广东为企业创造更适宜发展的环境,引入“龙头牵引—产融对接—产业加速”等模式,进一步完善应用场景支持机制,引导龙头企业以“大手拉小手”带动中小企业发展。
七是强立法、优政策,铺设产业发展“推进器”。广东要增强传统产业法治支撑力,围绕进一步促进企业降本增效,加强节能固废领域的立法保障,研究修改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办法;优化完善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提高政策延续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典型案例评估转型效果,引导企业“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鼓励更多企业从“观望”走向“实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