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记者施诗实习生唐堃深圳报道
“Proximity with possibility(距离带来可能性)。”
这是IBM咨询在布局中国时的重要策略,也成为其选择深圳前海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据点的出发点。对于IBM咨询而言,选址不会仅仅考虑成本和人才,而是理解客户的需求、拉近与客户的“亲近感”。IBM咨询大中华区及韩国总裁陈科典(Kher Tean Chen,KT)在接受南方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当香港客户邀请我们去办公室共创、头脑风暴时,我们在深圳前海的同事能在45分钟内抵达现场。这种近距离和‘亲近感’有助于增强合作深度与效率。”
这一理念背后,折射出IBM咨询在中国的两大核心策略——“从中国到世界”、“从世界到中国”。与传统咨询公司仍以北京、上海为中心不同,IBM咨询正加速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布局,这源于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开放基因与跨境融合氛围。
在陈科典看来,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聚集了活跃的民营企业和众多外资企业总部,更与东南亚之间形成了天然的人才、语言与文化纽带,正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与外资企业“走进来”的枢纽。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据陈科典透露,今年上半年,大湾区的表现确实弥补了其他区域面临的一些挑战。“对IBM在大湾区的业绩表现,我感到非常欣慰。”
从埃森哲到IBM,陈科典在咨询行业已经驰骋逾25年,其中近20年的时间在大中华区工作。作为咨询行业的“老兵”,陈科典经历了多轮经济周期的调整。他认为,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策略有所调整实属正常。“我们服务的很多客户仍然认为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没有撤出的意思。调整是为了优化结构、控制成本,是为了在中国市场走得更远。”
南方财经:IBM咨询在深圳前海设立大湾区AI智汇中心,主要是出于怎样的考量?
陈科典:我们非常看重大湾区的市场。大湾区不仅拥有活跃的民营企业,也有许多外资企业的总部。在思考大湾区战略时,我们一直在权衡选址。成本当然是考量因素之一,但人才同样关键。以IBM的品牌,我们非常有信心能够吸引到所需人才。当前AI是热点,无论我们落地大湾区哪座城市,AI都是我们坚定投入的方向。
我们在选择城市时,还会考虑如何更好服务香港客户。选择深圳,是基于一个我们内部提出的策略:proximity with possibility(距离带来可能性)。当香港客户邀请我们去办公室共创、头脑风暴时,我们深圳前海的同事能在45分钟内抵达现场。这种近距离和“亲近感”有助于加深合作与提高效率。我们追求的是理解客户需求,要避免因远程沟通或成本问题降低服务质量。服务香港客户,为何不选其他城市,而选择深圳前海?正是基于这种“亲近感”,我们能够为客户提供最佳体验。如果单看成本,佛山、惠州可能更具吸引力,但我们不会把成本作为唯一的考量。我们的战略始终强调要以客户为中心,而实现这一点,亲近感非常关键。正因如此,我们还对组织架构进行了优化,由香港同事来管理内地专门服务香港客户的团队,因为香港同事更加了解香港客户。
综合来看,我们在大湾区布局的目标,不仅仅是节约成本或招揽人才,更是希望加深与客户的“亲近感”。
南方财经:粤港澳大湾区在IBM咨询的版图里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
陈科典:大湾区是我们非常重要的战略布局之一。2024年,我们团队的年度战略会就在广东召开,大中华区主要成员都汇聚于此,这说明大湾区在我们战略中的核心地位。我们希望同事可以加深对大湾区的了解,加强IBM在大湾区的领导力、招揽更多的人才,服务大湾区的客户。
我认为大湾区的成长潜力仍然非常大。如果你观察大部分咨询公司的布局,会发现他们的重点通常在上海。至于大湾区,虽然也有一些咨询公司设点,但你会发现规模普遍不大,投入也相对有限,很多项目还是从上海、北京派人飞过来支持。我们过去其实也是这种模式,但现在我们意识到,必须真正依靠本地人才。南方有其独特的文化,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希望在这里建立更多本土团队,更好地服务本地客户,也更好地服务香港客户。如果能实现这一点,大湾区将成为我们非常重要的战略增长点。
事实也证明,至少在今年上半年,大湾区的表现确实弥补了其他区域面临的一些挑战。IBM咨询在大湾区业绩表现出色主要因为三个方面。第一,大湾区民营企业的活跃。第二,大湾区是一些外资企业的总部。很多外企早期就选择在大湾区落地,不少总部设在深圳或广州。第三,在服务香港客户方面,我们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很多香港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利用广东的资源,比如广州、深圳等城市,来开展远程服务或对接人力资源。因此,对IBM咨询在大湾区的业绩表现,我感到非常欣慰。
南方财经:既然IBM咨询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业绩表现不错,那么接下来是否会继续加码投资?
陈科典:我认为前海办公室的定位已经明确了我们为什么要在这里设立据点。与此同时,我们在管理上也进行了一些调整,目的是继续提升大湾区的业绩。所以接下来的重点是执行,先执行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然后再不断调整和验证。任何战略的落地都需要时间。从去年到今年这段时间,可以说是1.0阶段,我们做得还不错。现在相当于是一次升级,我们要再加把劲,把2.0版本做好,把深圳前海打造成一个值得客户信赖的阵地,再看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我们不是要做很多客户,而是要真正把客户关系做好,建立起信任。
南方财经:你刚才提到民营企业在大湾区非常活跃。民营企业是IBM咨询目前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能否分享一些具体的合作案例?
陈科典:一家大型民营企业在布局国内外仓储网络时,我们为其进行优化,以科学的方式去分析回报率,真金白银地节省了一大笔成本。按照以前的做法,企业可能是“拍脑袋”决定,直接选择一个熟悉的城市或者地区设个仓库。长期而言,这样的决策并不科学,因为仓库位置和运输路径的成本并不最优。客户对这个合作案例比较认可,我个人也很喜欢通过数据和分析创造实实在在价值的项目。
南方财经:正如你所说,中国企业在出海时可能会“拍脑袋”决定一些策略。IBM咨询会为他们提供哪些服务?
陈科典:目前出海是大势所趋,不过最近企业对出海比较谨慎。在全球竞争的大格局下,我们为企业出海提供三个方面服务。第一,管理。为了抓业绩,当下企业出海会更注重对当地团队的管理。我们会为他们搭建系统、数据管理等服务,让企业高管能够看到数据、真正地管起来。第二,建立共享中心。全球500强跨国企业基本都有共享中心,因为在每个中心都配置大量团队不是很现实。不过,目前中国企业出海后建立共享中心的较少,虽然这样成本低,但是流程不统一、也不是管理的最优解。因此,很多中国企业为了提高全球布点的管理效率,也开始与我们一起建立共享中心。
第三,本土化。这是跨国企业最难的地方。本土化主要由人才和文化两部分组成。企业应该以当地的管理团队为主,而这一团队又要了解总部文化、能与总部顺畅沟通和对接。中国企业出海时,经常派总部同事去管理,但文化、语言的差异会让管理者难以融入。融入不了又会派新团队,周而复始,企业并未真正实现本土化。因此,人才和文化是出海最难的挑战,我们也希望帮助客户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南方财经:粤港澳大湾区跟东南亚地区往来也比较亲密。作为一个马来西亚人,你怎么看待这两个地区之间的合作?
陈科典:首先,我觉得东南亚国家和中国之间相对是比较友善的。东南亚国家的很多居民会说粤语或者闽南话,文化和亲缘上比较接近。再加上很多东南亚企业家的祖辈是从中国南方过去的,因此他们对中国还是比较友好的,也相信中国市场。
其实,东南亚企业家在投资中国的时候,上海是一个很自然的选项。不过,如果是要选一个地方作为人才库的补充,我认为大湾区是东南亚企业家非常容易接受、也非常愿意选择的一个落脚点。
我们相信如果有东南亚企业愿意来大湾区投资,我们是可以提供服务的。比如,当一些新加坡企业希望在中国进一步扩大投资时,我们会建议在大湾区设一个点,通过这里的资源去辐射上海或其他地区的业务建设。
整体而言,东南亚很多国家对中国非常友好,也依然认为中国市场是非常重要、值得投资的市场,而大湾区则是他们进入中国市场非常好的切入点之一,也确实是一个能够帮助他们拓展中国市场业务的重要支撑。
南方财经:那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想去东南亚要发展的中国企业,你有什么建议?
陈科典:在“出海”这个话题上,我认为文化的本土化非常重要。大湾区的团队与东南亚地区的团队携手,才能更好地服务大湾区客户的出海愿景。如果仅由大湾区的团队服务客户出海,会不够全面,因为本土文化真的非常关键。
南方财经:我们聊了不少“从中国到世界”,也就是出海这一领域的话题。这是你们今年的一个重点,另一个重点是“从世界到中国”。在这一部分,IBM咨询如何去服务在中国的外企?他们目前在中国的计划和布局是怎样的?
陈科典:AI和数据分析的(服务)比较多。在当前成本的压力之下,大家都希望通过AI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但是,AI的前提是数据必须到位,如果数据不对,AI做出来的结果也没什么意义。因此我们在做AI相关项目的同时,往往也会带到一些数据相关的服务,帮企业把这方面的内容理顺。
当前关于外企的报道很多,但我观察到的情况不是这样的。大部分已经深耕中国的外企,根本没有离开的打算。我们服务的很多客户并没有任何撤出中国的意思,只是基于当前的经济状况而做出适当的战略调整。调整是为了优化结构、控制成本,是为了在中国市场走得更远。在当前的大环境下,这些其实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我自己的感觉,在这里的大部分跨国企业,对中国市场都还是很有信心的。
南方财经:在你跟外企客户的接触中,尽管当前仍有不少不确定性,他们是否还把中国当作重要的市场?
陈科典:这个我不能一概而论。我服务的基本都是头部客户。这些头部客户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中国的业务量在全球业务中占比很大。所以从我们服务的客户来看,他们基本还是认为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也一直在思考怎么增长、怎么赚钱。虽然确实有挑战,但他们并没有减少对中国的依赖。确实也有一些业务在中国占比较小、而目前又增长困难的企业,在考虑是不是先“缓一缓”、去其他地方发展。我觉得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毕竟不同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权重差异很大。
南方财经:近年,IBM跟不少体育赛事或者团队都有合作,比如温网、美网、F1法拉利车队。这是出于怎样的考量?
陈科典:我和我们全球的首席营销官聊过,主要考量是体育运动本身是不分国界的,没有那么明显的地缘政治因素。大家喜欢网球,都愿意为自己喜欢的选手欢呼。大型体育赛事是一个非常好的品牌展示机会。通过AI技术,我们能够让喜欢赛事的人更直观地感受到技术的魅力。比如,我们说AI可以节约成本,但这些抽象的概念不容易引起共鸣。各行各业的特性不同,很多行业讨论的事情其他行业不一定理解。但运动不一样,观众可以真实感受到AI如何增强体验,享受比赛过程。这也让更多受众群体,包括企业管理层,能理解和认可AI的价值。因此,我们认为,体育赛事是一个非常好的渠道和合作方式,不仅能提升品牌,也能让更多人体验和感受AI带来的改变。
南方财经:目前中国也有很多体育赛事,IBM会不会跟中国赛事合作?
陈科典:有意向,但目前我们合作的赛事其实并不多,主要集中在温网、美网和高尔夫等全球顶尖赛事。
南方财经:整体来看,IBM咨询中国的业绩表现如何?
陈科典:2024年,我们的业绩非常令人骄傲,是整体都表现不错的一年。今年上半年确实遇到一些挑战,因为关税问题让很多企业在做决策时更加谨慎。在全球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一些商业决策和投资会有所放缓。无论是国外投资还是国内投资,企业都表现得比较谨慎,导致业务推进相比去年有所放缓,这是明显可以感受到的。
南方财经:那么在IBM咨询的全球版图当中,中国市场的地位如何?
陈科典:中国市场依然非常重要。大中华区的咨询业务,是除日本之外亚洲最大的市场。如果加上我们科技事业部,在亚太地区除日本外,大中华区同样是最大的市场。不过,在当前的大环境下确实挑战不少,因此,我们会更要保持低调务实,实干专注地做好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