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7月31日电一直以来,泉州古城承载着多元浓厚的海丝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为营造整洁、安全的旅游环境,国网泉州供电公司通过架空线路治理、电力设施改造等措施,让古城焕新颜。
据了解,泉州古城的建筑历史悠久,但过去其电力基础设施老旧,盘旋空中的电线“蛛网”不仅影响了街巷景观,还存在安全隐患。
国网泉州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综合考虑古城定位、用电负荷、景观融合等多方面因素,将古城范围内满足条件的架空线路全部缆化入地。
供电线路“安全”入地,并与自来水管、污水管等有序在地下“蜿蜒”并非易事。不同于传统的浅层开挖与反复破路,国网泉州供电公司采用管沟深开挖的方式,拓展管沟内横向、纵向空间,让强电设备、弱电设备、市政管网各自具备独立空间,互不影响。同时,运用钢结构支撑、保护性吊起等方法保护管沟内运行的电缆,防止塌方。
线路入地不仅保护了历史风貌,还释放了街巷的文旅空间。据介绍,在上述入地方式的基础上,国网泉州供电公司还按照“一巷一主题”的模式开展电力改造工作。
例如,金鱼巷通过“井中井、盖中盖”技术完成线路下地,同时优化古厝供电线路,适配文创店铺3D灯箱、音响等用电需求;奎霞巷由供电公司协同市政采用“综合小管廊”技术埋设管线,并沿街增设低照度景观灯、休憩设施电源,支撑口袋公园用电;模范巷则结合海绵城市理念升级防积水配电设施,保障“小山丛竹”名园展馆用电。
泉州古城象峰巷里的餐饮店店主王女士说:“以前我店门口就有一个电线杆,古城改造拆除电线杆后,店门口就可以看到美丽的东西塔,成了网红打卡点。”
此外,国网泉州供电公司还将闽南特色建筑元素融入开闭所、电表箱、配电站房等电力设施。开闭所建筑立面采用燕尾脊和红砖厝的设计,与闽南特色的番仔楼、条石房等建筑遥相呼应;分线箱和电表箱等设施通过彩绘美化的方式与原有街巷风格融为一体;承天巷开闭所、三朝巷1号配电室等新型智能站房“住”进了具有闽南特色的“别墅”,与古城风貌相得益彰。
值得一提的是,新型智能站房“内外兼修”,既和谐融入传统景观之中,又能充当“智慧大脑”。国网泉州供电公司为站房添置了全景摄像头,一旦电网设备出现故障,站房可自动研判故障类型,缩短故障查找和处置时间;智能辅控系统可精准调控站内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环境参数,为设备创造最佳运行条件;自动化远控终端则打破了空间限制,实现远程操控与实时数据传输。
在泉州古城的地下,时刻进行着跨越千年的“电力对话”;东西塔、开元寺周边“天际线净化”,相机镜头中再无突兀的电线杆;故障自动研判等科技内核,成为古城文化的新注脚。
截至目前,国网泉州供电公司电力改造涉及古城面积4.61平方公里,已完成古城中山中路29条街巷的配套电力改造工作,正在开展中山南路46条街巷的配套电力改造。新建成10千伏高压电缆35公里,主干线0.4千伏低压电缆53公里;拆除高低压电杆316根,拆除架空导线48公里;已新建公用智能配电站房15座,预计未来将建成55座智能站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