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稳定币作为连接传统金融与数字资产的“数字锚点”,正深刻重塑跨境支付与资产交易的底层逻辑。
对于国际金融中心香港而言,稳定币的未来绝非单纯的技术革新议题,更深度承载着其打造数字资产领域全球创新中心的战略决心。
自2022年起,香港就启动了对稳定币监管的系统探索,从立法酝酿到“沙盒”(计算机领域术语,本意为在产品未上线前在内部环境或网络下进行的测试,此处为其引申义)试点,从规划监管到发牌制度,一步步锚定“信任”这一金融核心价值。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每经记者”)观察到,随着今年8月1日《稳定币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即将正式落地实施,香港的稳定币监管框架已跃然成型,成为全球关注的制度样本。
破题: 如何让“稳定币”名副其实?
早在2022年1月,香港金融管理局(以下简称“香港金管局”)就敏锐地捕捉到稳定币对金融稳定与创新的双重影响。
彼时,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公开表示:“我们致力于在维持香港安全高效的金融体系与支持金融创新之间取得适当平衡”。这句看似平实的表述,实则为后续稳定币监管定下了基调。彼时,全球稳定币市场正经历着剧烈波动,让监管者不得不直面一个核心问题:如何让 "稳定币" 名副其实?
余伟文及香港金管局从市场观察发现,用作支付用途的稳定币及其钱包的功能与储值支付工具相似。按照“相同风险,相同监管”的原则,香港金管局在审视是否需要调整现有的监管框架,例如在《支付系统及储值支付工具条例》之下,确保用作支付用途的稳定币在香港受到适当的监管。
2022年4月,香港金管局进一步明确数字货币的发展路径,从技术与政策两端并进,探索“数码港元”的可行性,这一布局为日后稳定币监管体系的建立埋下了伏笔。
进入2023年,监管思路逐渐清晰。当年12月,香港金管局首次提出一个拟定要求:发行人若要在香港发行参考单一或多种法定货币的稳定币(法币稳定币),则必须向香港金管局申请相关牌照。同时,香港金管局计划设立“沙盒”,还将要求只有由持牌发行人所发行的法币稳定币才可以售予零售投资者。
立规:“沙盒测试”与立法攻坚
2024年是香港稳定币监管由“设想”走向“制度”的关键一年。
2024年7月,香港金管局与财经事务及库务局联合发布咨询总结报告(以下简称“咨询报告”),正式确立监管框架的设计原则。咨询期内共收到108份意见书,分别来自市场参与者、行业组织、商会和专业团体等。
随着虚拟资产日益普及和持续发展,绝大部分意见都认同有必要为法币稳定币发行人引入监管制度,以适当管理潜在的货币与金融稳定风险,并提供具有透明度和合适的规限。
随后,香港金管局进一步发布“沙盒”参与者名单,囊括了传统银行(如渣打银行香港)、科技公司(如京东币链)、电信企业(如香港电讯)等五家企业,体现了政策在鼓励“跨界融合”上的务实尝试。沙盒机制本质上是一种可控环境下的监管实验场,既为企业提供试水空间,也为监管积累风险识别与技术应对经验。
“沙盒”测试参与者之一的安拟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欧阳杞浚在6月接受每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稳定币的安全性非常高。稳定币的价值通常以1:1的比例与法定货币绑定,基本上没有风险。但是,没有法律法规约束的稳定币风险比较高,因为不知道它与法定货币绑定的比例是否真的是1:1,也不知道发行该稳定币的公司投资了哪些项目,这可能是传统金融对稳定币安全性仍然感到担忧的原因。因此,市场需要合法合规、受监管的稳定币。
立法进程在2024年底加速推进。
2024年12月刊宪的《稳定币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明确了发牌要求、储备资产标准以及风险保护机制,与7月的咨询报告形成精准呼应。这一草案将监管逻辑进一步制度化,为2025年的立法铺平了道路。
彼时,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表示,上述立法建议对履行香港作为金融稳定理事会成员的义务至关重要。秉持“相同活动、相同风险、相同监管”的原则,立法建议着重风险为本,致力缔造稳健的监管环境,亦与香港对虚拟资产的监管方针一致。
与2022年“相同风险,相同监管”的原则相比,多加了一个“相同活动”原则。
落地:热潮奔涌下监管“踩刹车”
从确立稳定币监管框架设计原则到香港立法会正式通过《草案》,还不到一年时间。
2025年可谓是香港稳定币监管的“完成年”。5月21日,《条例》获香港立法会正式通过,为香港引入锚定法定货币的稳定币发行人发牌制度,完善对虚拟资产活动在香港的监管框架,以保持金融稳定,同时推动金融创新,标志着稳定币在香港正式走入了清晰、法治的轨道。
根据《条例》,任何人如在业务过程中在香港发行法币稳定币,或在香港或以外发行宣称锚定港元价值的法币稳定币,必须向金融管理专员申领牌照。只容许指定的持牌机构在香港销售法币稳定币,而只有由持牌发行人所发行的法币稳定币方可销售予零售投资者。
据此开始,无论是中国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均掀起了对稳定币的高度关注,在资本市场甚至出现热炒。
但面对热潮,监管者始终保持清醒。6月23日,香港金管局表态“发牌设有相当高的门槛,初期只会批出数个牌照”。
余伟文称,此时发声意在为稳定币降降温,希望市场能较客观冷静地看待稳定币。他指出,“稳定币并不是投资或投机的工具,而是运用区块链技术的支付工具之一,本身并没有升值空间。”
7月23日,由于市场对稳定币的讨论热度仍未降温,余伟文再次发文警告“泡沫化趋势、过度亢奋的情绪”,并预告将加强反洗钱措施,确保生态健康有序发展。据他透露,已经有数十家机构主动接触香港金管局团队,有的明确表示有意申请稳定币牌照,有的属于初步探路性质。
余伟文总结了这些接触的经验,很多只停留在概念阶段,但缺乏实际的应用场景,无法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和落实计划,更遑论具备管控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一部分能提供应用场景的,机构本身却缺乏发行稳定币的技术和管控各类金融风险的经验和能力。
“即使取得牌照,基于我们希望稳步发展的考虑,加上初期所需要的资源投入,对公司短期盈利的贡献会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余伟文坦言,受监管的稳定币业务处于起步阶段,先严,走稳,然后按照实践经验再适度放松,相较于起步过松而后收拾乱象,明显更有利于市场和发行机构的持续健康发展。
7月29日,香港金管局就稳定币发行人监管制度举行技术简报会,同时就8月1日起实施的稳定币发行人监管制度发布多个指引文件。
每经记者从香港金管局副总裁陈维民处了解到,首阶段发放的稳定币发行人牌照的数量还不确定,需视申请机构提交的申请材料质量而定,预计首个稳定币发行人牌照将于明年初发出。
而不久前,许正宇还透露,批出的稳定币牌照数目会是个位数,希望条例生效后能够收到申请,目标是今年内发出牌照。
香港一位熟悉《条例》的业内人士也向每经记者坦言,从7月29日公布的稳定币条例细则看,要求的条件的确是比此前预想的严。这样对发行商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在推动市场使用香港发行稳定币的考虑上会增加难度,希望香港金管局稍后会听取市场的意见再作考虑。
(特约记者李旭馗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