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7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有所回落,但与其同时发布的当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均仍在50%以上的扩张区间,我国经济总体产出保持扩张。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7月3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49.3%,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这也是这一指数近4个月来首次下降;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0.1%和50.2%,虽比上月下降0.4和0.5个百分点,但均仍高于50%的临界点,处于扩张区间。
从以上三大指数的走势来看,“7月份,我国经济总体产出保持扩张。”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说。
制造业PMI是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先行指标。7月份,中国制造业PMI缘何回落?多数受访专家认为,7月份中国制造业PMI回落符合季节性特征,当月正值汛期叠加高温天气,是国内制造业的传统淡季。
“7月制造业PMI指数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基本符合市场预期。”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说。
“7月份,我国制造业和非制造业景气度同步回落,基本符合淡季特征。”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
“7月份,受制造业进入传统生产淡季,部分地区高温、暴雨洪涝灾害等因素影响,制造业景气水平较上月回落。”赵庆河的观点与上述专家基本一致。
从中国制造业PMI分项指标来看,7月份,购进价格指数、出厂价格指数、从业人员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和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均较上月有所上升,升幅在0.1至3.1个百分点之间;进口指数持平;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积压订单指数、产成品库存指数、采购量指数和原材料库存指数均较上月有所下降,降幅在0.3至0.8个百分点之间。
具体到制造业供需两端,7月份,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0.5%和49.4%,比上月下降0.5和0.8个百分点。
“7月份,我国多地遭遇高温热浪、暴雨洪涝以及干旱等极端天气,给户外施工作业、居民日常生活等带来阻碍,进而影响到市场需求释放。”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专家文韬说,7月份反映制造业需求的新订单指数回落到收缩区间,主要是受短期因素影响。
从制造业外需来看,温彬注意到,7月份,新出口订单指数较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至47.1%。“前期‘抢出口’透支效应显现、关税政策不确定性与极端天气多重因素作用下,7月内外需整体走弱。”他认为。
尽管需求端偏弱,但7月份制造业生产端依然表现出较强韧性,在极端天气影响下,依然保持在扩张区间。“目前生产指数已连续3个月运行在扩张区间,7月份制造业生产活动扩张势头虽短期有所放缓,但稳中有增态势没有改变。”文韬表示。
从制造业价格层面来看,据赵庆河介绍,受近期部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51.5%和48.3%,比上月上升3.1和2.1个百分点,其中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自今年3月份以来首次升至临界点以上,制造业市场价格总体水平有所改善。
不少专家认为,近期“反内卷”政策对价格回升也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反内卷’短期内可能会引起生产的阶段性放缓,但对于价格预期的改善更为立竿见影。”民生证券分析师陶川说。
分行业来看,7月份,代表新动能的装备制造业PMI、高技术制造业PMI虽较上月有所回落,但也均保持在扩张区间。其中,高技术制造业PMI已连续6个月运行在扩张区间。“我国产业结构仍在持续优化,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文韬说。
从制造业企业层面来看,7月份,大型企业PMI为50.3%,继续处于扩张区间,发挥“压舱石”作用;中型企业PMI为49.5%,比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上升,景气水平继续改善;小型企业PMI为46.4%,比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
从制造业预期来看,7月份,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2.6%,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在中国制造业PMI整体走弱的背景下,制造业企业对近期市场发展信心有所增强。
“‘反内卷’行动对企业预期有积极影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说,当前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依然在承压,“反内卷”行动可一定程度缓解供大于求环境里企业间低成本过度竞争的伤害,但若需求不能持续回暖,相关措施效果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必须尽快加大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灵活性预见性,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有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实现‘十四五’圆满收官”。
“随着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实现5.0%左右的全年增长目标仍是大概率事件。”温彬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