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7-31 22:10:01 股吧网页版
大多数患者发病7天内有传染性, 卫健委发布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吴斯旻

  面对流行范围呈持续扩大趋势的基孔肯雅热病毒,国家卫健委时隔17年发布新版诊疗方案。

  31日,国家卫健委医疗应急司发布《关于印发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的通知》(以下简称“诊疗方案”)。最新版诊疗方案是基于2008年发布的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结合了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旨在进一步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做好基孔肯雅热医疗救治工作,提高规范化、同质化诊疗水平。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该蚊媒病毒目前已在全球超过100个国家报告病例,涉及亚洲、欧洲多国,约550万人感染风险。

  我国于2008年首次发现输入性病例,并于当年印发相关诊断和治疗方案。2010-2019年,我国发生4起基孔肯雅热境外输入继发本地病例,其中2010年广东东莞、2019年云南瑞丽发生聚集性疫情。今年7月,广东佛山地区发生境外输入继发聚集性疫情。据广东省疾控局27日通报,过去一周(7月20日0时至7月26日),该省新增报告2940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广东之外,北京等国内其他地区近期也报告了输入病例。

  中疾控29日刊文称:“目前,疫情正处于防控的关键时期。”

  最新版的诊疗方案进一步强调了该病毒流行风险:基孔肯雅热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流行范围呈持续扩大趋势。我国白纹伊蚊分布范围广泛,适合病毒快速传播的蚊媒活跃期长,存在“输入性病例-本地传播流行”模式。近年来已经发生多起境外输入病例导致的本地传播疫情。

  从病原学特征来看,根据诊疗方案,基孔肯雅热病毒作为一种RNA病毒可分为3个基因型,分别为西非型、东-中-南非型和亚洲型,其中东-中-南非型病毒突变形成的印度洋分支(IOL)病毒株,更易于经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基孔肯雅病毒对热敏感,56℃ 30分钟可灭活;不耐酸,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甲醛、戊二醛、酚类、碘伏和季铵盐化合物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可灭活。

  从传播路径来看,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携带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可发生母婴传播。罕见情况下可经输血或接触患者血液传播。

  基孔肯雅热的传染源主要有三类: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基孔肯雅热病毒感染后的潜伏期为1~12天,常为3~7天。“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当天至发病后7天内具有传染性。”诊疗方案提示称。

  该急性传染病的诊断需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作出综合分析。

  具体来说,疑似病例为发病前12天内,曾到过基孔肯雅热流行区或居住、工作场所周围曾有本病发生;且有上述临床表现(如发热、关节痛或皮疹等)者;临床诊断病例为疑似病例,且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者;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中,符合“基孔肯雅病毒核酸阳性”“临床标本培养分离到基孔肯雅病毒或血清基孔肯雅病毒IgG抗体阳转”“恢复期较急性期抗体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三种情况之一者,为确诊病例。

  诊疗方案明确,医疗机构发现基孔肯雅热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应于24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与此同时,收治疑似、临床诊断和确诊病例的医疗机构还需做好院感控制。患者解除隔离的标准为:体温恢复正常超过24小时,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检测阴性或病程超过7天者。

  根据诊疗指南,尽管人群对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且目前我国尚无可供使用的基孔肯雅病毒疫苗,也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但本病重症少见,临床表现通常包括发热、关节痛、皮疹等。患者发病后3天内是高病毒血症期,随后病毒载量下降,常于病后5~7天消失。与此同时,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但诊疗方案同时提示,境外基孔肯雅热疫情暴发时有重症及死亡病例报告,故而要加强病情监测,警惕重症病例发生。

  重症病例至少有一个器官或系统出现功能障碍,常见包括神经系统受累(如脑膜脑炎等)、心脏受累(如心肌炎、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急性肝损伤和出凝血障碍。

  该诊疗方案将基孔肯雅热的重症高危人群分为5类:婴儿;老年人(65岁以上);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妇女;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免疫抑制者(器官移植、AIDS、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另据国家卫健委官网30日消息,全国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日前在北京召开。该会议也强调“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检验检测质控和门急诊管理,提高‘早发现’能力,规范开展病例救治,全力防范重症和死亡。”诊疗之外,该会议还要求加强基孔肯雅热疫情风险研判;强化区域联动和部门协同,开展多渠道监测预警,防范疫情外溢扩散和境外输入;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和风险点位消杀,科学有效灭蚊防蚊避蚊。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