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消息,国务院总理李强7月3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会议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演进,要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充分发挥我国产业体系完备、市场规模大、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推动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加快普及、深度融合,形成以创新带应用、以应用促创新的良性循环。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要强化示范引领,通过开放场景等支持技术落地。要着力优化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强化算力、算法和数据供给,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开源开放生态体系,为产业发展壮大提供有力支撑。要提升安全能力水平,加快形成动态敏捷、多元协同的人工智能治理格局。
对于会议提及的“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中国信通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孙克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我国已形成覆盖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的完整人工智能技术产业体系,算力等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持续完善、性能不断提升,人工智能数据采集和加工产业蓬勃发展,算法创新越发快速迭代演进,智能消费电子、工业智能终端、具身智能终端、智能体等智能产品和服务创新活跃。
“综合来看,我国已具备了良好的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的基础,同时也需要通过人工智能应用,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孙克表示。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进入了什么样的阶段?孙克指出,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角度看,正处于技术创新不断突破,大模型性能和效率不断提升,智能体等模型应用新形态快速发展的阶段,典型特征是产生了智能涌现现象,通用性显著增强。从人工智能赋能行业应用的角度看,人工智能已经在很多数字原生领域率先形成规模化落地,逐步向金融、医疗、交通等数字化程度较高的行业渗透,伴随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普惠化和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人工智能将在更多实体经济领域实现深度应用。
需要注意的是,2024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提到,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提“人工智能+”,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翁翕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是培育新动能、更新旧动能的关键举措。
翁翕指出,在培育新动能方面,人工智能技术以“AI for Science”(AI4S)为全新科研利器,加速基础研究突破,进而推动生物制药、智能制造、智能驾驶等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更新旧动能方面,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通过提升生产效率、优化运营流程、降低能耗成本等方式,赋能钢铁、纺织、装备制造等传统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让旧动能释放“新潜力”。
孙克同样指出,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将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释放技术潜能,突破科学发现、技术进步和生产组织的瓶颈与边界,形成培育与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真正让人工智能形成现实生产力,让我国的产业体系完备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海量数据资源优势、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向国家智能优势转化。同时,在推动各领域智能化升级过程中,更多领域新增的丰富场景和海量数据也将带动人工智能技术迭代更新突破,从而推动形成以创新带应用、以应用促创新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