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同意《上海市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并指出,必须把握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的战略机遇,以AI驱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升级,助力“上海制造”向“上海智造”跃升。
对着屏幕说:“新增一批订单,交付时间提前两天。”系统瞬间完成需求预测、设备调度和物料分配,操作者还能在屏幕上实时看到任务进度、数据流转,甚至一键生成工作报告。
上述一幕发生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展台。今年大会,人工智能(AI)技术已突破实验室阶段,深度融入制造业核心环节。
作为全国工业重镇,上海是国家“人工智能+”战略的重要实践地,也是AI产业的先行兵,上海试水“AI+制造业”的优势毋庸置疑。
一组数据揭示“AI+产业”的“上海速度”:今年一季度,上海人工智能规模以上企业营收1180亿元,同比增长29%;人才总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在2024年上海市发布的人工智能“模塑申城”实施方案中,制造业被列为上海力推垂类大模型应用的六大行业之一。如今,AI应用已经在上海超半数的重点行业中“开花结果”,越来越多的垂类大模型正在投入实际生产应用。
随着AI深入生产线,不少企业也反映,工业制造对生产的容错率较低,AI要想成为真正的生产力工具,仍要在研发上继续突破AI能力上限。
近年来,上海在算力、数据和算法三方面能力建设上“下苦功”,就是顺应这一趋势,三管齐下打基础、提能力。
“我们通过聚合全球碎片化算力资源,构建标准化服务网络,将算力成本降低50%以上,同时提供‘垂类模型免费入驻’机制,帮助制造业企业快速接入工业质检、设备预测性维护等场景化模型,降低AI技术落地门槛。”上海胜算速惠云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周雪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根据当前快速增长势头,胜算云预计在2026年可实现模型算力总交易额突破2亿元以上。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期间,胜算云发布全球首个AI模型算力聚合超市云服务。该平台以“大模型智能路由网关”“垂类模型免费入驻变现”“跨云弹性算力调度”“全球一体化算力网”四大核心功能,为AI开发者及制造业企业提供一站式算力与模型解决方案,助力上海打造全球AI创新高地。
《实施方案》指出,要推动创新赋能,把握轻量化技术新趋势,着力开发面向垂类领域的工业级智能体,实现“小切口”精准赋能。要分类施策,制定差异化“AI+”实施路径,“一业一策”分类推进,传统制造业要推动生产流程智能化改造,新兴制造业重点布局智能终端等原生赛道。要优化生态,培育壮大智能化方案服务商,用好算力券、模型券、语料券,降低企业转型成本,构建“技术突破—场景落地—生态协同”闭环,并筑牢工业互联网安全屏障。
“以大模型智能路由网关来说,通过一个统一的API接口,简化了AI开发者的模型调用流程。开发者只需一个Key,就能调用包括DeepSeek、Llama、豆包、通义千问、智谱清言等全球100+主流大模型。”周雪告诉记者,该网关的核心优势在于其自研的Prompt智能路由引擎,能根据Prompt输入内容、成本和任务类别智能优选最经济、响应最快的LLM。这不仅为AI开发者和创业公司节省了高达30%的Token消耗成本,更通过全球分布式网络和自动故障转移机制,保障了高可用性与低延迟响应。
“未来我们还将上线‘模型交易市场’和‘协同训练社区’,进一步打通开发、部署、商业化全链条。”周雪说。
如何让机器人技术在工业质检、物流分拣等核心制造环节深度渗透,推动具身智能技术走向产业应用?
智元机器人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主论坛上正式发布“智元灵渠OS”开源计划。作为业界首个具身智能操作系统参考框架,其实现从底层硬件驱动到上层智能服务的全链路打通,对具身智能行业迈入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不过,目前来看,人工智能赋能上海新型工业化还存在不少挑战。
上海市工业互联网协会相关研究员认为,场景培育作为AI赋能的基本单元,在发展中仍面临一些瓶颈,“例如,当前具备规模效应的工业应用场景多集中于大型国企及产业链龙头,而真正具备创新活力的AI企业多为初创型民企。受限于数据安全、技术适配等门槛,这类企业难以深度参与核心生产环节,导致技术验证与场景迭代存在断层。”
“此外,现代工业对实时性、可靠性及安全等级的严苛要求,使多数通用大模型及垂类模型企业仍将消费级市场作为主攻方向。工业场景特有的长尾需求与高定制化特征,与当前AI技术规模化落地路径存在错配。”该研究员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