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实习记者许璐记者李晖北京报道
2025年8月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十周年。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近期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宏观政策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下半年宏观经济政策和汇率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
CF40资深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在《报告》发布现场接受《中国经营报》等媒体采访时表示,扩大内需可以促进国力和人均名义GDP提升,也能有效推动汇率合理回升。同时,应对有效需求不足,也需要考虑锁定人民币汇率贬值空间,留足升值空间。
财政支出发力支撑经济韧性
张斌指出,2025年二季度,在关税冲击下,美元指数下行,全球制造业PMI跌至荣枯线以下;我国经济运行展现出较强韧性,财政发债与支出靠前发力、力度较大,成为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
根据《报告》,今年1—5月,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2953亿元,政府基金支出32125亿元,合计145078亿元,累计同比增速6.6%。同时,2025年1—5月广义财政收入累计同比增速为-1.3%,好于去年同期的累计同比增速-4.1%。从月度走势看,广义财政收入累计同比增速呈现持续修复态势:2月为-2.89%,3月收窄至-2.6%,5月继续收窄至-1.3%。
在美国加征关税的冲击下,我国经济运行保持了较好的韧性。数据显示,二季度我国GDP实际同比增速为5.2%,GDP名义增速为3.9%,GDP平减指数连续9个季度为负,表明经济运行仍面临需求不足压力。
由于我国多元化的出口结构,即使在关税的冲击下,出口增速依然能够保持韧性。根据《报告》,二季度出口金额月同比增速均值为6.2%,较一季度的5.1%有所提升。分月来看,4月出口金额达3156亿美元,同比增长8.1%;5月出口金额为3161亿美元,同比增长4.8%;6月出口金额进一步上升至3252亿美元,同比增长5.8%。尽管中美贸易摩擦持续,二季度数据表明中国出口企业展现出较强的韧性和适应能力。例如对东盟和印度出口的同比增速分别为17.5%和14.3%。
2025年上半年工业生产仍保持较高增速,是支撑GDP增速的重要力量,但从投资和消费来看,制造业和基建投资增速分别为7.5%和8.9%;消费受“以旧换新”政策拉动,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为5%。
四方面扩大内需
在张斌看来,扩大内需仍然是下半年宏观经济政策核心的着力点,特别是下半年财政支出保障对于扩大总需求非常重要。他在《报告》中也给出四个扩大内需的方向:
一是充分运用公共预算的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力争广义财政支出达到全年预算增长目标。
二是以城市更新改造为突破口,扩大政府主导的公共投资,需要在城市更新改造的融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以及政府各个部门协调方面探索进一步扩大城市更新改造的模式。对于不同类型的城市,需要采取不同侧重点的城市更新改造方案。
三是进一步降低政策利率,引导市场利率下行,继续降低包括7天逆回购在内的所有政策利率水平,通过这种方式向市场释放“适度宽松”的政策信号以改善通胀预期,降低真实利率水平,这是促进国内私人部门储蓄和投资恢复平衡不可或缺的条件。
四是供求两端同时发力,帮助房地产市场回暖。在需求端,可以考虑采取进一步放开限购、首套房住房抵押贷款利率优惠,地方政府对一些中低收入群体购房补贴等措施,拉动房地产需求;在供给端,加快对房地产企业的资产重组,可以着力打造几个试点,成功的案例在更大范围推行。
锁定贬值空间留足升值空间
人民币汇率问题也是本期报告的专题重点。《报告》指出,从中长期来看,一个国家财富的增长取决于两方面力量:一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二是实际汇率上升。
张斌进一步解释称,实际汇率反映的是一国以同样一揽子商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所能换取的商品数量,体现的是一种“交换能力”而非“生产能力”。他指出,实际汇率并非越高或越低越好。过高的实际汇率会削弱出口竞争力,损害对外贸易;而过低则使经济增长成果难以体现,劳动生产率提升后的国际购买力也难以释放。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人民币兑美元双边汇率在6.2—7.3之间波动。2023年第二季度至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幅度有所收窄,绝大多数时间保持在7.0—7.3之间小幅波动。
在张斌看来,应对之道,一方面是通过扩大内需推动汇率合理回升,另一方面则要“锁定贬值空间、留足升值空间”,在汇率波动管理上展现明确意图和坚决态度。“当有明确的汇率上下限时,加之态度越坚决,守住上下限的政策成本越低。我们的底气是基本面不支持那么弱的汇率,而现在汇率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