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讯】(首席记者王海荣)7月31日,深圳市发展改革委对外发布《深圳市低空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着力构建“体系完备、层次清晰、标准统一、智能先进、跨域融合”的低空基础设施体系,全力打造“全球低空经济第一城”。
《方案》提出,在建设全球总部研发中心方面,到2026年底,建成“1+5+4”(低空经济大科学装置1个、低空经济运行试验区5个、测试场4个)低空经济总部研发测试总体布局。围绕无人机关键系统和关键环节,形成一批全球领军的低空研发制造企业。产值规模突破1300亿元。
在建设高端智造中心方面,建成10个低空经济产业园区和2个特色产业园区。实现低空飞行器产业链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供应的自主可控。
在建设全场景示范验证中心方面,建成低空起降点1200个以上,开通载人、载货飞行等各类低空商业航线1000条以上,直升机、eVTOL起降设施1公里半径覆盖建成区面积比例突破50%,“2小时同城、4小时跨城”低空快送服务覆盖人口占全市人口比例超过70%,三甲医院、血液中心(血站)覆盖率超过50%,城市治理起降场3公里半径范围内实现全市公园、河道、水库、岸线等巡检全覆盖,载人飞行、物流运输、低空观光、航空运动、电力巡线、港口巡检、航拍测绘、农林植保等领域实现商业化应用。
在建设一站式解决方案供给中心方面,建成全球首个低空智能融合系统(SILAS),低空通信、导航、监视、气象监测等服务保障体系实现全覆盖,低空算力平台投入使用,现代化低空治理体系全面建成,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标,《方案》提出四大重点任务,在构建低空起降基础设施、建设低空信息基础设施、布局低空创新基础设施、强化标准化服务能力等方面发力。
《方案》提出,推进通用机场规划建设,2026年底前投入使用龙华樟坑径直升机场,完成南头直升机场搬迁。规划建设深汕通用机场,力争2026年底前稳定场址。
开展既有直升机起降场(点)的eVTOL适应性改造,新建174个直升机和载人eVTOL起降场(点),总规模达283个,构建全覆盖、快速响应的公共服务网络,满足载人飞行、观光旅游、飞行培训等低空飞行服务需求,以及医疗救护、消防应急等公益性服务需求。
新建159个物流运输起降点,总规模达205个,搭建覆盖全市、连接湾区的空中物流运输网络。拓展社区配送起降设施网,新建339个起降点,总规模达413个。新建医疗物资运输起降点112个,总规模达148个。新建商圈配送起降点227个,总规模达265个。
面向警务活动、医疗救护、应急救援、城市管理、国土资源勘查测绘、工程测绘、农林植保等领域应用,新建城市治理无人机起降点340个以上,总规模达360个。
《方案》提出,2026年底前,建成深圳低空运营总部基地,打造龙华樟坑径全场景示范中心。完成盐田区通航保障基地一期扩展工程,拓展载人飞行、飞行培训、飞行营地等业态。在蛇口邮轮母港、深业上城、后海中心、东湖公园、梧桐山、光明科学城、坝光片区、河套等新建低空应用示范点。
《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推动三维多物理场耦合风洞设施先导装置建成投用,争取打造世界领先的低空空域专用复杂流场模拟装置、低空飞行器智能训练平台、低空经济标准制定与验证平台,为eVTOL等产品适航认定、智能训练提供数据与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