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我国制造业计量领域首个政策性文件《关于制造业计量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围绕健全制造业计量能力体系等方面作出全面规划,标志着我国制造业计量工作迈入政策引领、创新驱动的新阶段。
计量是制造业重要技术基础之一,深度融入产品设计、研发、生产、试验、使用的全过程,其精准性和一致性直接影响全产业链效能,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制造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制造业计量是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小缺口”。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制造业计量工作,在《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专门对制造业计量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和要求。
近年来,我国计量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截至2024年11月,我国已构建起以2101项国家计量技术规范为主体的标准体系,布局66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覆盖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截至2025年5月,已建成国家计量基准装置208项。计量作为制造业的“质量基石”和“创新引擎”,其技术突破正深度融入制造业全链条,重塑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
也需看到,当前我国制造业计量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比如,标准更新滞后于技术迭代,关键共性技术受制于人,高端仪器仪表和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国际标准话语权不足,计量供给与产业需求错配,测量数据应用不充分等。随着全球计量格局加速重构,发达国家不断加大在计量技术研发领域上的投入,抢占全球竞争制高点。在此背景下,我国更需系统提升制造业计量创新能力,切实破解制造业“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测不快”等核心难题。
完善计量法律与规范体系。推进修订相关法律及配套法规,分类制定修订计量技术规范,建立计量技术规范与先进技术研究和标准建设协调机制。推动国际互认和计量技术规范、标准对接,加大在国际计量规则制定修订上的参与力度。建立动态迭代机制,超前部署面向未来产业的计量技术规范体系。
全面提升计量基础能力。围绕量子、人工智能、新材料和先进制造等新兴领域发展需求,重点开展工业物联、跨尺度测量、复杂系统综合计量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展工况环境的在线、动态、实时、远程、多参数校准技术研究和应用。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加快突破高端仪器设备核心关键部件和技术,大力提升高端仪器自主设计制造能力,研发一批高精度、集成化、智能化的计量器具。提前谋划创新型、前沿性标准物质研究开发。
强化计量技术在制造业领域高水平应用。推动计量技术深度融入制造业全生命周期,通过需求分析精准制定应用方案,提高计量技术的成果应用转化效率。建立健全先进的计量校准服务体系,鼓励计量机构创新服务模式,提升与产业生态的适配性。建设国家级供需对接平台,完善计量科技创新机制,强化计量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协同支撑。
加速制造业计量数字化转型。构建国家计量数据中心,实现计量数据融合共享,强化数据溯源与安全。开展人工智能计量测试体系和能力建设研究,深化制造业计量数字化应用。加快基于协调世界时(UTC)的分布式可靠时间同步技术、时空敏感网络、传感器动态校准等数字计量设施建设。支持高校设立计量交叉学科,培养数字化计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