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典范,游戏产业的正向价值正在不断被发掘和显现,已成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据统计,今年1-6月,国内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1680亿元,同比增长14.08%;游戏用户规模近6.79亿,同比增长0.72%,为历史新高点。
作为2025ChinaJoy的重点会议之一,中国国际数字娱乐产业大会(CDEC)高峰论坛7月31日在浦东举行。“游戏产业的进化,本质上是一场经济形态的革新。”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敖然认为,游戏产业的澎湃动力激荡出千行百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展望未来,游戏经济将伴随Z世代的成长,从一种新经济形态发展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将伴随技术的迭代、文化的繁荣和消费的升级,释放出巨大潜能,重塑经济版图和文化格局。”

“玩游戏”如何创造新价值?
游戏,特别是数字原生游戏,作为文化产业中最年轻、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不仅具备上述各项产业特征,更通过“软硬一体”、IP拓展、电子竞技、文旅融合等多种方式,基于“游戏即服务”等商业模式创新,持续拓展游戏经济的广度与深度。

游戏产业一方面深深扎根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沃土,为自身的长青发展汲取养分;另一方面,游戏在文化产业生态中为文学、音乐、影视、旅游等板块贡献要素,发展融合业态,反哺文化产业;同时,游戏化思维的牵引力、游戏科技的创新力,以及游戏对文化、知识的独特表达与表现,正不断向更广泛的外部领域溢出,促进文化与教育、医疗、工业等行业的深度融合,创造出更多增量价值。

在敖然看来,“游戏经济”呈现出显著的涟漪效应:游戏产业自身持续增长,带动文化产业加速发展,并促进文化向更广泛的外部领域持续赋能。
游戏产业自身经济价值持续提升。参照国际经验中,游戏硬件销售额普遍达到软件1倍以上来估算,这就意味着中国游戏产业的经济规模已接近万亿元。在产业主体方面,大中型游戏企业与小微创意团队协同发展,头部企业持续提升在AI、引擎等方面的技术与研发投入,小游戏成为新增长极,仅微信小游戏开发者数量就达到40万人。在走出去战略方面,游戏也是服务贸易中的增长亮点,中国游戏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连续五年规模突破千亿元,成为缩小贸易逆差、提升知识密集型服务比重的重要动力。
游戏成为激发文化产业产值持续增长的新动能,是数字文化新生态中价值创造和流转的关键枢纽。以IP为纽带,游戏同影视、动漫、音乐等领域形成有效联动,吸引优质创意、人才、资金等产业要素向文化领域集聚。游戏音乐、衍生影视内容广受用户青睐,《王者荣耀》《黑神话:悟空》等游戏音乐屡获国际大奖;互动影游、VR实景体验等融合业态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游戏直播等业态则催生了数百万游戏主播等新兴职业群体。游戏与文化非遗及区域文旅的有效联动,产生了深远的协同效应。受《黑神话:悟空》现象级热度的带动,2024年山西省旅游的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
游戏正在推动文化产业向更多外部领域释放外溢价值,“游戏+”连接起文化与千行百业。游戏中孕育的数字交互引擎等技术能力,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可视化、建筑信息模型、影视制作等多元领域,构建数字和物理世界的桥梁。2024年,网吧、电竞馆和电竞酒店等上网服务场所总量达到10.36万,营收规模约900亿元。“游戏化思维”正深刻启发教育、医疗、金融等更多行业,不仅催生了多种寓教于乐的教育应用,也促进一批数字疗法产品获批国家医疗器械证并投入临床使用,以提升视觉训练、注意力强化、认知障碍防治等领域的趣味性与有效性。
从核心产业到文化辐射,再到跨界赋能,游戏经济的涟漪效应正不断扩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