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
近日,全国首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的地方性法规《内蒙古自治区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条例》从制度层面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为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
农民工群体的就业情况与权益保障,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持续深化、社会各界对农民工群体关注度的不断提升,农民工群体就业及权益保障情况显著改善,整体生存与发展状况呈现向好态势。不过,当前该群体就业质量不高、劳动权益保障脆弱等情况也依然存在,亟需各方面科学、精准、有力的支持与介入。
法治建设是重要一环,《条例》的实施就是地方通过立法的形式,推动欠薪治理从“集中攻坚”向“常态长效”转变的有益尝试。要通过各种方式将相关法律法规带到厂房、车间以及工地上,让农民工以及有关方面能够知法守法用法,不仅保障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企业方面的正当权益也得到充分尊重。不仅要宣传法律法规条文,更要宣传执法成果、维权成功案例、违法受惩典型等,让农民工亲眼看到法律的威力,让违法者亲身感受到压力。
在做好普法工作的同时,要让相关法律法规真正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打通法律实施的“最后一公里”。农民工群体范围较大,除了常见的建筑工外,快递行业、家政行业等都是农民工比较集中的领域,应提高相关部门的劳动监察能力及覆盖范围,强化刚性执法,严惩违法行为,提升违法成本和执法效能。
针对农民工群体维权能力弱,维权渠道有限等实际情况,可优化司法与争议处理机制,通过开辟高效便捷的“绿色通道”、发展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提供法律援助等方式,降低农民工维权门槛与成本,提高农民工合法权益维护的成功率。
农民工合法权益维护涉及面较广,提高权益保障强度需要加强区域与部门联动,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同时强化属地政府及各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加强社会监督,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敬畏法律的共识。此外,突出企业主体责任,引导企业将守法合规作为经营底线,自觉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把不法侵害行为消灭在苗头阶段。
记者余健于呼和浩特
2025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