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上午,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在南京召开了2025年三季度新闻发布会。这是一个每季度都会召开一次的例行会议,但这一次颇为不同。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征信管理处副处长倪炜参加了这次会议。
在与《华夏时报》记者的交流中,倪炜重点介绍了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及其在江苏应用情况,介绍了依托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地方征信平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的情况。他发言涉及的所有内容,落点都是在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助力。
此外,记者还注意到,近期不断有全国各地接入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从难得一见的征信部门人士出席新闻发布会,到各地频频介入平台,通过新技术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助力或许正是人民银行近期的工作重点之一。
江苏新增贷款与社融增量全国第一
《华夏时报》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江苏的金融总量保持全国领先,新增贷款、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均居全国第一。6月末,江苏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8.09万亿元,同比增长9.8%,高出同期全国增速3个百分点。上半年,新增贷款2.09万亿元,同比多增1529亿元;全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63万亿元,同比多增4344亿元,居全国第一。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快速增长。6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1%,比各项贷款增速高5.3个百分点。
企业贷款利率则稳中有降。2025年6月当月全省新发放企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同比分别下降46BP和54BP,处于历史低位。“我分行开展的二季度工业企业问卷调查显示,企业总体融资成本指数、银行贷款利率水平指数分别为39.9%、36.6%,均处于下降区间,持续处于较低水平。”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调查统计处副处长林琳说。
为“中小微”企业助融
除了披露信贷数据等例行操作以外,本次新闻发布会上出现了一个“新鲜”的事情。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征信管理处副处长倪炜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是《华夏时报》记者参与该新闻发布会四年以来第一次看到有征信部门的人出现在新闻发布会上。而倪炜现场交流时表达的主要内容,则是在征信如何为中小微企业助融方面。
“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民营小微企业融资的痛点。民营小微企业生存年限较短、管理规范性较弱等天然特征决定了其有效信用信息相对较少,且连续性、稳定性相对较低,金融机构难以对其精准授信、持续跟进,授信风险较高。有鉴于此,中国人民银行组织金融机构共同建设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并由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具体承担建设运行维护任务,全国统一集中运行,按照开放共享、实时互动、按需调用等原则,在全国范围内推动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倪炜说。
据了解,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是由中国人民银行主导建设的金融基础设施,旨在通过共享企业资金流信息破解融资难题。通过整合企业银行账户资金流动数据(最长36个月),生成《企业账户资金流信用信息报告》和明细汇总产品,涵盖收支、同名账户往来等8类核心指标,帮助金融机构评估企业经营稳定性与偿债能力。同时,该平台会对资金流信息经脱敏处理,仅保留反映信用状况的统计特征(如交易集中度、对手稳定性等),不涉及原始交易明细。平台需要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自主授权查询,企业通过平台官网完成身份验证后,可自主绑定账户并授权查询。平台自2024年10月开始试运行,近期又不断有各地金融机构接入平台的新闻出炉。
“截至今年6月末,省内共有22家金融机构开始应用推广平台,中小微企业可登录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网站,通过严格身份验证后进入自身的数据账户,授权金融机构查询资金流信用信息报告并据此作出信用评估。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完成资金流信用报告查询55821笔,为7514户企业提升授信额度486.8亿元,为981户”信用白户“提供融资支持23.7亿元。”倪炜说。
倪炜还介绍称,江苏依托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指导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优化应收账款融资、融资租赁等基础业务。上半年全省新增登记用户1169个,发生各类动产融资登记53.4万笔,同比增长72%。江苏还加大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系统对接模式推广,通过对接供应链核心企业、财政、医保等部门,扩大中征平台应用场景,实现“核心企业、财政、医保-中征平台-金融机构”的数据交互驱动,上半年全省共通过中征平台促成应收账款融资2657笔,金额733.6亿元。此外,通过深化地方征信平台建设,全省地方征信平台上半年共助力15.37万户市场主体获得融资927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