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利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银行理财正悄然调整资产配置策略。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5年上)》显示,上半年,理财产品减配债券及权益类资产,转而增持公募基金、现金及银行存款、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
业内人士表示,今年固收资产挖掘收益难度加大,随着底层资产收益率持续下行,上半年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已跌至2.12%,未来直投获取较高收益率的难度将持续增大,理财公司与基金业的合作有望加强。
减配债券和权益类资产
从资产配置结构来看,截至6月末,理财产品资产配置仍以固收类资产为主,同时理财产品在增配公募基金、现金及银行存款、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及金融衍生品的同时,减少了对债券和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
具体来看,截至6月末,理财产品投向债券、权益类资产余额分别为13.78万亿元、0.78万亿元,分别占总投资资产的41.8%、2.38%。今年一季度末,理财产品投向债券、权益类资产余额分别为13.68万亿元、0.81万亿元,分别占总投资资产的43.9%、2.6%。今年年初,理财产品投向债券、权益类资产余额分别为13.98万亿元、0.83万亿元,分别占总投资资产的43.5%、2.58%。
从配置债券类别来看,信用债依然是主角。截至6月末,理财产品持有信用债12.79万亿元,占总投资资产的38.79%,占比较去年同期减少2.34个百分点;持有利率债0.99万亿元,占总投资资产的3.01%。其中,信用债包含商业性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资产支持证券、外国债券(不含QDII债券);利率债包含国债、地方政府债券、中央银行票据、政府机构债券和政策性金融债券。
值得一提的是,理财产品配置公募基金的比例大幅提高。截至6月末,理财产品配置公募基金余额为1.38万亿元,占总投资资产的4.2%;与一季度末相比,增加0.45万亿元。
此外,理财产品加大了对价格波动较小或者无波动的资产配置。例如,截至6月末,理财产品投向现金及银行存款、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余额分别为8.18万亿元、1.82万亿元,分别占总投资资产的24.8%、5.52%。今年一季度末,理财产品投向现金及银行存款、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余额分别为7.27万亿元、1.75万亿元,分别占总投资资产的23.3%、5.6%。今年年初,理财产品投向现金及银行存款、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余额分别为7.68万亿元、1.74万亿元,分别占总投资资产的23.9%、5.4%。
固收类资产收益获取难度加大
理财产品收益率走低的趋势较为明显。上半年,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为2.12%,相较2024年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2.65%,下降0.53个百分点。业内人士表示,今年固收类资产挖掘收益难度加大,配置盘与交易盘分化明显。
“理财产品对债券的配置中,信用债占比高达90%,对信用债形成刚性需求。上半年利率债收益率持续低迷,5月以来波动率收窄,交易盘活跃度明显下降。相比之下,信用债市场呈现典型的‘惜售’特征,买方踊跃而卖方谨慎。”某股份行理财公司固收投资人士预计,在银行间资金利率维持低位、信用债供给持续偏紧的背景下,这一态势将延续。
上述固收投资人士表示,当前公司信用债投资以配置型策略为主导,主要配置流动性强、信用评级高的金融债。同时,为防范市场反转风险,在交易策略中嵌入了看空期权思路,以便在市场转向时及时调整仓位,减小投资组合的风险敞口。
国盛证券首席宏观固收分析师杨业伟认为,随着底层资产债券收益率的下降,以及此前配置的相对高收益率资产陆续到期,预计未来理财产品收益率将进一步下降。同时,高票息品种供给越来越少,理财公司可能更加依靠利率债交易和委托公募基金投资来获取高收益率。
中金公司发布的研报也表达了类似观点:“随着银行理财与信托合作走向规范化以及低票息状况持续,直投获取较高收益率的难度将增大,银行理财未来与基金业的合作将持续加强。”
理财规模增速边际放缓
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为30.6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4%,同比增长7.54%。业内人士认为,由于理财产品收益率将进一步下降,从中长期来看,银行理财规模增速或边际放缓。
中金公司发布的研报认为,展望未来,一方面,短期内银行理财规模在存款比价效应下会维持增长;另一方面,由于理财产品仍存在一定安全垫,短期债市调整对理财产品净值影响相对有限,银行理财出现负反馈的概率较低。随着资产端收益率持续下降,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或继续调降,使其吸引力边际下降,所以从中长期来看,银行理财规模增速可能边际放缓。
杨业伟也表达了类似看法:“随着理财产品收益率特别是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等灵活申赎产品收益率较存款的优势减弱,理财产品规模扩张的压力将加大。”此外,理财产品净值波动也将加大,但理财公司有能力妥善应对。理财产品平滑估值的手段受到约束、开放式产品占比上升,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可能加大,但理财产品对存款的投资规模明显增加,且理财公司的流动性管理能力持续增强,因此具有较强的应对赎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