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以来,海河流域遭遇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滦河、北三河、永定河、大清河相继发生洪水,一场与洪水的角逐逼向海河水文人。
为应对本次洪水,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派出多支水文应急监测队闻“汛”而动,赴大清河北支南拒马河、白沟河和中亭河跟踪水头演进、抢测洪峰流量,累计开展监测68站次,充分发挥了防汛“耳目尖兵”作用。
争分夺秒跑赢洪水
24日夜,极端暴雨突袭河北保定易县,白洋淀各条入淀河流水位全面上涨,南拒马河告急,防汛形势严峻。若洪峰流量继续增大将达到启用东淀蓄滞洪区的条件。如何决策?急需精准水文数据作支撑。
25日凌晨,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应急监测队队长于洋接到应急监测命令,需立即赴南拒马河开展“以测补报”,通过补充实测数据提升预报精度,为精准调度东淀蓄滞洪区提供支撑。
“接到任务后,我们迅速集结,抓紧了解南拒马河实时水情,预判现场可能遇到情况,商讨确定测报方案。”今年46岁的于洋已从事水文监测工作23年,对这种临汛待命、迅速响应的工作状态早已习以为常。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中,他曾带队辗转京津冀多地近1个月,向后方传回大量宝贵水文数据。
“我们的任务就是与时间赛跑,抢在洪水到来前测到第一手数据。”应急监测设备早已准备完毕,他迅速召集由5位“老中青”队员组成的水文应急监测队,清点装车应急监测设备奔赴洪水一线。
早上9点半,监测队抵达南拒马河杨村断面,此时河水安静流淌,烈日当头,现场迹象表明他们成功跑在了洪水前面。“时不我待,必须争分夺秒在水头到来前做好监测准备”。于洋立即组织队员开展河流断面查勘、资料收集、高程引测、断面测量、无人机航摄等工作。
南拒马河边,高温潮湿的空气加之太阳直射,队员们的衣服完全被汗水浸湿,汗水不断滴落在记录本和设备屏幕上。但这点困难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在上午11点前成功完成杨村断面水头各项水文数据的测量获取,及时校正了洪水水头到达的时间,为后方洪水演进计算提供了重要参考。
科技助力新时代水文测报
洪水形势瞬息万变,不给人留半点喘息时间。
11点半,监测队接到新指令:上游北河店水文站洪水水位持续上涨,该站点洪峰流量数据亟待精准测量。
于洋随即将队伍分为2组,一组继续驻守杨村监测洪水变化。另一组由他带领急赴北河店水文站,协调水文站人员共同应对即将到来的洪峰测报工作。
驱车半小时到达北河店水文站,现场洪水已漫过滩地,浑黄的河水流速很快,测流条件非常困难。来不及休息,于洋简单了解测报情况后,便马不停蹄到测验断面实地查勘水情。
“小白负责用手持式电波流速仪进行测流!”于洋立即分工。今年刚入职一年的“00后”水文新兵白浩渊迅速将雷达枪呈45度角对准水面,待流速稳定后将一个个数据记录下来,快速计算实时流量之后将水情数据报给海河防总防汛指挥中心,同时共享河北、天津水利部门。
在现场,监测队员还抓住漂浮物少的有利时机采用走航式ADCP(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进行人工比测。ADCP的实时流速数据与自行走雷达波缆道测流同步进行,加上在空中盘旋的航测无人机拍摄洪峰演进画面,空地结合,多元素融合运用,多手段交叉验证,现代化水文监测的“科技武装”让监测数据更加精准。
白沟河畔“守夜人”
水文应急监测不仅是“运动战”,更是“持久战”。
南拒马河水势趋于平稳后,监测队再次接到转战白沟河的命令。白沟河位于新盖房枢纽上游,该枢纽是大清河北支洪水重要控制工程,当晚枢纽如何调度分洪以及下游蓄滞洪区是否启用等决策,均需要精准的水文数据作支撑。
20点,于洋带领队员抵达白沟河大桥,这里是新盖房枢纽调度的主要参考断面。经查勘,白沟河大桥长达1763米,水面宽达300米,水下情况非常复杂。
21点,监测队报出白沟河大桥第一个流量数据。随着时间推移,洪水水位和流量持续上涨,为了让队员能够保存体力,于洋将现场人员分为2组,轮流施测流量,确保每半小时测报1次。
零时,午夜的白沟河褪去喧嚣,高悬的明月静静地照着奔流的洪水,水面反射着粼粼月光,行人、车辆散去,只有水文应急监测队不眠不休地施测、报汛……
26日凌晨5点,监测队测得最大洪峰流量,此后水位波动变化,流量持续在高位,队员一刻不敢放松,每半个小时发送出流量数据,有力支撑新盖房枢纽的科学调度。
早上10点,待洪水流量平稳后,监测队又接到新的命令,赴新盖房分洪道和中亭河开展洪水沿程演进跟踪监测。顾不上休息,收好设备,监测队简单吃过早饭便继续向着水头的方向前进……
7月25日以来,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应急监测队继续坚守岗位,与洪水赛跑,持续开展水文测报工作,为洪水演进预报提供及时准确数据支撑,用专业和担当守护着江河安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