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红沙泉一号露天煤矿
近日,在国家能源集团新疆能源红沙泉煤矿环线装车站内,一列火车缓缓驶入,操作员指尖轻触、手臂微移,乌金般的煤炭便顺着双溜槽倾泻而下,64吨的煤炭车厢50秒装完;汽运通道上,重载卡车有序过磅,40秒完成称重,随即沿多条通道外运,灵活补位铁路运力;28.4千米长的胶带输煤廊道蜿蜒伸展,将煤炭封闭输送至铁路专用线,衔接将黑铁路等运输网络,通联14个省区市。
9年来,国家能源集团新疆能源人于“煤炭寒冬”中破冰突围,实现产能突破亿吨。
寒冬里刨出暖阳
2016年的准东矿区,寒风裹挟着煤尘,狠狠砸在技术员汪亮的安全帽上。望着堆积如山、冒着热气的煤堆,想着每吨仅60元的售价,这位年轻人的心比戈壁的严冬还要冷。
红沙泉煤矿锚定内部革新破局:通过技术改造,筛分系统实现多品种煤精准生产;引入块煤经销商拓宽销路,营收逆势同比增长。

图为准东露天煤矿采煤作业现场
红沙泉煤矿矿坑深处,无人驾驶矿卡精准装卸、井然有序。配合采煤半连续系统,剥离、采装、运输环节更加流畅,高效运转带来30%—40%的效率提升,安全保障更加坚实。
档案室里,年产百万吨的规划图纸已泛白模糊。历经3次产能核增,矿山年产能跃升至3000万吨。
矿区最扎实的进步,藏在煤质提升里。如今,“三次检测”制度贯穿煤炭生产全程:坑下精细选采严控矸石,破碎筛分在线监测,装车前严格化验。曾困扰矿区的煤炭自燃与热值波动问题已成历史,化验单上稳定在4800大卡以上的热值数据,是无数次精准采样、一遍遍严格把关结出的硕果。
从“煤炭寒冬”亏损深渊,到国家级智能化保供基地;从荒滩小矿,到产能、效率、环保、责任的全方位跃升,矿区完成了历史性跨越。
“这变化不是等来的,是干出来的!”汪亮的话语洪亮有力。
千米井下的“智慧革命”
站在副井口,黄健光安全帽下的脸沟壑纵横。从巴山蜀水到边疆矿山,23载他口音未改,始终如一地穿梭在巷道深处。2016年,煤炭产业走入“寒冬”,但比这更刺骨的是井下隐患——煤堆自燃、新工人操作生疏,以及87度急倾斜特厚煤层开采这一世界级难题。

图为乌东煤矿智能综采工作面生产现场
“下井就是去发现问题。”黄健光记录本扉页的字迹被煤灰浸透。他记录的每项隐患后紧跟三行小字:红字是措施、蓝字是责任人、黑字是复查日期。即便安全举步维艰,乌东煤矿依然坚持“零容忍”,严抓实管,用坚韧劈开前行的道路。
2020年,乌东煤矿入选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投资2.5亿元启动27个项目,构建“1131”体系——一张地质图、一张万兆网、三大管控平台(灾害预警、生产控制、执行管理)、一个智能中心。一场由科技、数据与实践融合而成的智能化变革,正在重塑传统矿山的形态。
变革在数字间迸发:万兆光缆织就地下神经网络,4G信号覆盖每条幽深巷道。定位芯片以0.3米精度锁定矿工踪迹。三大平台吞吐数据风暴:灾害预警平台捕捉瓦斯浓度0.01%波动;生产平台如“千里眼”掌控井下;控制平台指尖轻点,万米皮带应声起舞。面对87度急倾斜煤层,郑丰庆团队首创“多段双线控制模式”,让单摇臂采煤机在垂直煤壁划出精准弧线,液压支架同步跟进。随着这块“硬骨头”被啃下,乌东煤矿成为全国首个急倾斜特厚煤层智能化矿井,被认定为“解决世界性难题”。重大灾害同步防控:微震传感器织网,冲击地压预警率100%;瓦斯抽采远程联动,火灾监测精度达0.1摄氏度。变革成效具象为数字:采煤面单班从10人减至5人,效率提升288.7%;吨煤成本降18%,年省6000万元;夜班取消后,矿工月度作业时长缩短33%。“真没想到,‘煤黑子’也能当‘白领’。”黄健光坐在指挥中心感慨道。2023年2月24日,乌东煤矿通过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煤矿的验收。
让煤炭点亮万家灯火
2020年以来,新疆能源不断释放优质产能,成功实现产能跃升,突破亿吨级大关;构建“公铁联运”“铁铁联运”等多式联运体系,打通疆煤东运的“任督二脉”。
2024年11月,一场突降的暴雪席卷了准东矿区,被困的上百辆运煤车宛如长龙。新疆能源应急队伍闻令而动,平地机与铲车轰鸣开道,巡查人员实时反馈路况。当新疆能源人将热腾腾的抓饭递到瑟瑟发抖的司机手中时,维吾尔族司机艾力江眼眶湿润地说:“这口热饭撒,暖身又暖心!”
2025年早春,一列满载3021吨煤炭的专列鸣笛启程,跨越3000公里的山河,直抵长江经济带核心区域的国能随州发电公司。这趟专列不仅是一次能源的输送,更开辟出一条公铁联运的煤炭运输新通道,为“疆煤入鄂”在华中市场版图上落下了关键一子。

图为满载煤炭的保供专列驶出准东矿区
为了“疆煤5号”品牌走向全国,新疆能源深耕市场,在西南、蒙西、宁陇等区域设立办事处,时刻精准对接客户的多样化需求。运销人李承泽的办公室里,墙上那张被红笔标记得密密麻麻的地图格外醒目,每一个红点都代表着一次市场开拓的足迹。2023年以来,他怀揣着沉甸甸的煤样,足迹遍布西南、华中地区的大小化工企业。凭着一股子韧劲,不仅敲开了华中地区化工用煤市场的大门,还成功开拓了川贵等地四家化工市场客户。
从2022年9月汽运车辆历经93小时、跨越2000余公里抵达内蒙古棋盘井车站,到11月铁铁联运经甘肃明水站、内蒙古万水泉南站直抵河北黄骅港,“疆煤入海”从梦想变为现实;从早期单一运输,到2025年获批70余条出区线路,运输网络持续拓展;从最初聚焦甘青宁周边,到延伸至川渝云贵、“两湖一江”等14个省区市,覆盖40余家客户,“黑山化工煤”“红沙泉电煤”等品牌扎根各地;从2021年100万吨运量,到2024年飙升至2000多万吨,再到2025年上半年出区量突破1200万吨创历史新高。
海拔4338米的黑山露天矿,常年低温,植被稀疏。10年间,矿山人与高校携手,让耐寒植被破冻土而生,1200亩绿毯覆盖矿坑,飞藻在水中舒展,远程监测的数据流里跳动着生机;红沙泉一号矿的沙丘上,抗旱保水材料及三层重构土地中,草木根系正悄悄生长,100亩示范区绿意盎然,野兔、狐狸、黄羊等重现。如今,5座矿山的名字都出现在国家绿色矿山名录上。
十批驻村工作队踏过沙丘,在塔克拉玛干边缘一镐一锨改出1080亩良田,昔日飞沙走石的不毛之地如今翻涌着金色麦浪;27座温室大棚结出了新鲜蔬果;“风兮果园”38万元分红焐热了168户脱贫户的心;4000余名学子考上大学,受到资助;寒冬未至,“暖心煤”已涌来,6载累计133万吨煤炭焐热喀什村民的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