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8月1日电(记者余蕊)我国正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在近日召开的“深学笃行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2025年会”专题研讨会上,与会嘉宾提出区域协调发展并非仅仅体现在空间层面,而是推动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建议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体系,在“十五五”期间促进区域战略融合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三大目标体现人与社会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明确了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三大目标,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
“这使区域发展目标有了更明确的内涵,将缩小区域差距从缩小经济发展差距的单一维度,拓展到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人民生活等多个维度,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体系拓展了新的空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周毅仁说。
区域协调发展并非仅仅体现在空间层面,在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郑新业看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础设施均等化能够以公平促进效率,推动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两个均等化增加了边疆地区的生产要素,推动了边疆和内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提升了经济活动的强度和价值。”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云中认为,实现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三大目标,最重要的是将区域和人高度融合在一起。“人均收入、预期寿命和教育年限等指标的提升,说明我们在把人的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结合起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原部长侯永志认为,各地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方面加强合作,能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促进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顺畅流动,实现各地合理分工,让资源要素在整个国土空间上优化配置。
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体系
我国正在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
“这些区域重大战略中,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起到把东中西部融合串联起来的作用。所以五个战略的功能不一样。如何让这个结构更好地发挥作用,这涉及到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而体制、机制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安树伟说。
近年来,我国经济三大引擎,即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动力源更强劲,进一步集聚产业和人口,2024年三地经济体量占全国的40%以上。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认为,我国应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体系。“这套动力源体系不仅仅依靠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而应该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动力源体系。国家层面、省域层面、市域层面都应培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也都应培育相应的动力源。”
促进区域战略融合发展
我国正在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
关于“十五五”期间如何实现区域战略的融合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孙久文认为有三点十分重要。“第一点是寻找战略机制上的连接点,比如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之间,可以通过哪些机制衔接起来;再比如东北全面振兴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之间,有哪些是可以协同的。”
“第二是建设区域战略在空间上的一些连接线。比如兰州和成都之间如果建设了高铁,黄河和长江的战略就可以在空间上联合起来了。”孙久文说,“第三,区域战略相互交界的边缘地区往往相对比较落后,如果‘十五五’期间它们发展得更好,区域战略也将融合得更好。”
如今,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高国力认为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要坚持“抓两头带中间”的思路。他表示,要抓好超大特大城市,以及县、县级市这“两头”,带动其他大中小城市发展。“城市要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彰显优势,实现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为区域融合发展奠定基础。”
“我认为区域融合就是消除行政和市场壁垒,有利于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肖金成说,“大家拥有同一个目标就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不管西部大开发战略也好,长江经济带战略也好,全面开放战略也好,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也可以称为区域战略的融合。”
关于下一步如何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王昌林表示,将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推动各地区落实党中央战略意图,在全国发展大局找准定位,紧紧围绕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围绕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抓好长江黄河两条绿色发展带大保护。
专题研讨会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协调发展司主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承办,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特别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