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允许全球各国持有效邀请的受邀人员,免办签证等入境许可进入,一次入区可停留30天,并可根据需要申请延期;对入区境外人员携带的合理自用物品给予充分便利,仅开展安全准入和动植物检疫监管……这些“新政”,让这片区域成为我国又一个制度型开放新高地,彰显上海改革开放“排头兵”“先行者”的魅力。
上海市政府已经公布并自8月1日起正式施行《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管理办法》,8月1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通气会,对此进行情况介绍和政策解读。

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区位图
“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制度向自然人拓展
2024年2月,国务院批复《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通气会上,记者获悉,上海市在海关总署、国家移民管理局等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按照“区域跨境交往便利、国际商务活动活跃、创新要素资源集聚、专业服务能力领先、配套设施完备”的功能目标,积极落实国家战略任务,抓紧推进区域建设各项任务,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监管暂行办法》《国家移民管理局关于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通行管理规定(暂行)》等三项基础性制度已经发布;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推进,计划于2025年底前按期实现先行启动区封闭运行。
《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明确,商务合作区在综合保税区、海关监管区和口岸限定区域管理制度基础上,叠加特定封闭区域人员跨境流动便利化政策措施和商务服务功能,将“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制度从货物向自然人拓展。
据悉,商务合作区规划面积约0.88平方公里,东临浦东国际机场,南接上海东站,东侧区域为先行启动区。到2025年,完成商务合作区先行启动区封闭验收,商务合作区基本功能落地运行。到2028年,实现商务合作区全域封闭运作,完成重点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到2030年,全面建成商务合作区。

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所在位置
未来,商务合作区将围绕便利国际商务交流的新平台、服务资源要素汇聚的新载体、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节点这三个发展定位,着力培育便利国际商务交流、服务高端国际会展活动、提升培训服务质量三项核心功能,高水平打造对外开放新平台。
受邀境外人员免办签证一次入区可停留30天
商务合作区积极为国家试制度、测压力、探新路,努力成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试验田”。三项基础性制度已经发布,分别为:上海市政府已发布《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管理办法》,为指导商务合作区开发建设、运行管理提供法治保障;海关总署已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监管暂行办法》,为保障人员、行李物品和货物等便捷高效管理提供制度支撑;国家移民管理局已发布《国家移民管理局关于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通行管理规定(暂行)》,为保障中外人员自由交流交往提供制度支撑——
便利人员进出方面,通常情况下,境外人员需提前办理签证等入境许可,或者适用免签政策,在口岸履行规定的手续、经移民管理机构查验准许,方可入境。商务合作区允许全球各国持有效邀请的受邀人员,免办签证等入境许可进入,一次入区可停留30天,并可根据需要申请延期。境外人员在区内可叠加适用口岸签证、过境免签等便利化政策,从商务合作区进入上海市区或境内其他地区。境内人员可以通过办理通行凭证入区。
便捷行李物品管理方面,对入区境外人员携带的合理自用物品给予充分便利,仅开展安全准入和动植物检疫监管。对境内人员携带需复带出区的物品,入区前可通过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便捷登记,出区时凭登记信息对符合要求的物品实施快速验放。
实施货物高效管理方面,对进出境和进出区的货物,海关参照综合保税区政策实施管理,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保税、退税政策和相应的免税政策,区内保税货物自由流转。区内配套的商业服务企业从国内市场采购的物资,采用卡口登记模式便捷进出区。
赋能商务交流、跨境研发、专业服务的全球化布局
按照三项基础性制度的规定,商务合作区依托在人员、货物、设备等方面的政策创新,能为企业提供国际商务交流和科技合作的全链条服务,赋能企业在商务交流、跨境研发、专业服务等方面的全球化布局。
在支持开展国际商务交流活动领域,商务合作区允许全球各国受邀人员免办签证进入,支持企业更加便捷地汇聚全球商务人士,开展商务会见、商务洽谈、新品首发等商务活动,促进商务交流与国际合作。上海市商务部门受商务部委托,对涉外经济技术展会实施行政许可,便利外国机构在区内独立举办或者合作主办涉外经济技术展会,促进产品展示和经贸合作。商务合作区运营所需设备仪器实行清单管理,按国家规定享受进口免税政策,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开展医疗器械、航空服务、专业设备等领域的专业培训活动,促进人才培养和技术引进。
在支持开展跨境研发测试等业务领域,商务合作区支持企业开展保税研发、保税展示交易、跨境电商、融资租赁、软件测试、数据加工等业务。区内正在规划建设高标准的科创研发载体,为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发展提供物业空间。商务合作区具备国际人员便利进出和设备仪器进口免税的政策优势,支持企业与国际研发团队进行高效的跨境协作,开展技术开发、研发实验、验证测试、成果转化等业务,促进跨境技术交流和联合创新。
在支持开展国际化专业服务领域,商务合作区允许具有经国家认可的境外职业资格的境外专业人才按规定提供专业服务,支持会计、金融、法律、咨询、检测等专业服务机构开展业务,提升专业服务的国际化水平,助力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
值得一提的是,商务合作区是外商独资医院领域扩大开放的试点区域,支持企业引入高水平国际医疗资源,开展国际化医疗服务,满足高端商务人士的健康需求。商务合作区支持企业开展离岸贸易、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等跨境业务,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为企业发展打开增长新空间。
建设创新多元、便利高效的国际商务交流载体

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规划愿景
目前,商务合作区立足功能承载和活动开展,通过积极借鉴国内外同类区域的经验与做法,优化软硬件设施及服务配套,正在规划、建设创新多元、便利高效的国际商务交流载体。
首先是规划国际一流园区。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商务合作区城市设计方案。市政府已批复《商务合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强化空间设计与功能布局的协同、打造互联互通空间体系促进东西片区链接、贯彻绿色低碳发展理念,高水平、高品质地规划建设国际一流商务合作区。
其次是建设专业功能设施载体。如,科创研发孵化基地、医疗器械培训展示创新中心等功能性项目,为产业功能发展提供空间载体。又如,会议会展中心、酒店和集购物中心、演艺场所以及公共休闲空间于一体的商业文化综合体,能提供高标准的住宿、多元化的餐饮以及一站式的购物、休闲、文体等配套服务。
而在为国际商务交流和科技合作活动提供便利化服务保障方面,商务合作区也将推出多重举措。如,提供全流程多语种服务、国际化民航服务、便利化网络服务、高标准医疗服务,支持境外银行卡、移动支付、现金支付等各类支付场景。
通气会上,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上海将持续把商务合作区打造成制度创新的“试验田”,从商务合作区核心功能、以及鼓励和支持发展的重点领域等需求出发,重点在两方面持续推动制度创新。一是上海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中有关规定不适应商务合作区发展需要的,商务合作区综合管理机构、市有关部门可以按照程序提出调整或者停止该规定在商务合作区适用的建议。二是对于国家事权方面的有关事项,拟通过全国人大授权上海市人大制定浦东新区法规的决定等途径,对国家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作出变通规定,在商务合作区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