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社交媒体上宣布,将在9月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这一表态在战火持续的中东激起了层层波澜。
马克龙的表态无疑在长期对巴勒斯坦建国问题避之不谈的西方阵营中撕开了一道缺口。这一决定是多重考量的结果,既是回应不断恶化的中东局势,也旨在彰显法国在中东舞台上的战略自主和平衡作用,同时还有化解法国国内政治和社会压力的考虑。
自2023年10月以来,以色列持续升级对加沙的军事打击,自今年3月起实施全面封锁,切断关键物资供应,造成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和地区紧张形势。但在国际社会谴责声浪高涨之际,以色列议会却在7月23日通过了一项不具约束力的宣言,寻求在约旦河西岸适用以色列法律,美国随即终止了在卡塔尔的调停谈判,这些因素加深了法国推动西方承认巴勒斯坦国的紧迫感。
长期以来,法国在中东事务上有着特殊的影响力,在巴以问题上一直寻求发挥有别于美国的平衡作用。法国曾在苏伊士危机中为以色列提供武器,但在1967年后转向“阿拉伯政策”,并推动欧共体在1980年通过《威尼斯宣言》,支持“两国方案”。法国前总统密特朗执政时期更是在访问以色列期间公开呼吁接纳巴解组织,强化法国在中东事务上的独立自主形象。但在萨科齐执政时期,法国外交逐渐倒向“大西洋主义”,在中东的影响力日渐式微。
马克龙上台后,重拾“戴高乐—密特朗主义”的外交传统,在中东与美国拉开距离,多次主动调停地区热点。2024年5月,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票赞成接纳巴勒斯坦为正式会员后,法国开始将承认问题提上议程。今年4月,马克龙宣布,将于6月和沙特在联合国举办会议,制定巴勒斯坦建国的“路线图”,但因以色列袭击伊朗而推迟。在4月安理会和5月联合国大会表决中,法国均支持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
除了外交考虑外,马克龙在巴以问题上主动出击,也有化解国内政治和社会压力的需要。法国拥有欧洲最大的犹太社区和最大的穆斯林社区,因而中东动荡极易引发国内族群矛盾。
据法国内政部统计,2023年以来,法国的反犹事件超过1600起,比2022年激增四倍,创下历史新高,2024年虽有所回落但仍处于历史高位。当前,马克龙领导的中间阵营在国民议会中面临着左翼联盟“新人民阵线”和极右翼国民联盟的两面夹击,前者主张法国应“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立即承认巴勒斯坦;后者则强烈反对。
法国内政部今年5月公布的报告显示,穆斯林社区认为政府过度同情以色列,而承认巴勒斯坦这一象征性姿态可以“安抚”穆斯林选民。因此,马克龙在国内施政空间受到挤压的局面下,急需在外交上打出承认巴勒斯坦这张牌,来拉拢左翼、抗衡极右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