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张兆慧)8月1日,由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主办的《中国公众健康减重认知与科学用药》蓝皮书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专家们深度剖析了公众对肥胖的认知与行为现状,助力推动健康减重理念普及与规范用药落地。
据悉,该蓝皮书以2076份覆盖全国七大区域、各线城市及全年龄段的精准调研数据为基石,系统呈现了我国公众的健康减重认知与科学用药现状。整体而言,蓝皮书总结出十大亮点,包括“伪科普”知识盛行,专业知识急需破圈;公众对减重药物态度复杂,谨慎观望者居多;药物减重滥用现象普遍,急需强化合理用药意识等。
“研究显示,若不采取紧急措施,2050年全球将有50%的成年人、1/3的儿童青少年面临超重或肥胖问题,目前肥胖已成为中国第六大致死致残危险因素,既是独立慢性疾病,也是糖尿病、心血管病等200余种疾病的‘上游诱因’。”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教授王方表示。
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房中则认为,肥胖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素质、加重医疗体系负担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它绝非个体困境,而是牵涉疾病预防、医疗保障、生产力维护乃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议题。应对此挑战,需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个人负责”的综合防控体系。
然而,当前公众对肥胖及减重药物的认知仍存在诸多误区,部分人不认为肥胖是疾病,很多人将减肥药物视为“捷径”,期待“躺着就能瘦”,而忽视了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网红经济推动“瘦即美”观念的形成,短视频、微商等渠道充斥虚假减肥广告,权威信息覆盖不足,加剧公众认知混乱。
此次发布的蓝皮书揭示了公众对肥胖疾病属性的认知偏差、展现公众对肥胖带来的健康风险的知晓程度,也详细呈现了减重药物使用图谱及当前公众普遍存在的减重误区。同时,基于《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等权威指南,蓝皮书强调“生活方式干预→药物辅助→手术评估”阶梯干预、多学科协作的医学减重路径,明确合理用药原则。
减重并非单一学科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内分泌科、营养科、运动医学、心理学、公共卫生等多领域的协同。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教授张能维表示,肥胖诊疗是系统工程,多学科协作 (MDT) 模式是国际公认的科学路径,需要营养、运动医学、内分泌、心理、外科、药学等多学科共同参与。